中風

香港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 (Stroke),目前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年齡通常在50歲以上。不過,近年數字顯示患中風人士的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

1

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腦部的血液供給因某些原因而減少或阻斷, 令腦細胞突然缺氧, 數分鐘內可令腦細胞損壞而失去功能, 進而令該部份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

中風是嚴重的內科急症,三個月內的死亡率大概是百份之三十。然而,生存者當中,有超過一半會完全回復自我照顧能力,少於兩成的病人有嚴重殘障。復原因素除取決於腦部受損的嚴重程度(包括中風的類型,範圍及位置) 、併發症的產生以及中風前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之外,病人和家屬∕照顧者態度和支持以及適當的康復治療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
不少危險因素可導致中風, 若屬以下類別的人士, 應提高警覺, 及早預防:
  • 家族中有中風病歷
  • 55歲以上人士, 年紀越大, 機會越高
  • 高血壓: 七成中風的發生與血壓高相關
  • 血膽固醇過高: 增加動脈粥樣硬化以致腦血管收窄的機會
  • 吸煙: 增加中風的機會, 男性為3倍, 女性為4.7倍
  • 糖尿病: 令中風機會增加4倍
  • 肥胖
  • 心血管疾病: 曾患心肌梗塞, 心房纖顫的病人, 中風機會大大提高
  • 腦血管瘤或腦血管壁過薄: 出血機會相對為高
  • 小中風: 即「短暫腦缺血」(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 徵狀與中風相似, 但時間短暫, 持續約2至15分鐘, 不會超過24小時。小中風可以是中風的先兆。
  • 酗酒: 令中風機會增加
3

預防中風,首要是減慢血管硬化的速度,大家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控制高血壓
    • 非藥物治療:減少飲食中鹽分的攝取, 遵從「三低一高」飲食原則, 控制體重, 定期運動, 避免酗酒
    • 藥物治療: 按醫生指示服藥
  2. 立即戒煙
  3. 控制糖尿糖
  4. 降低血膽固醇: 從飲食、運動入手, 需要時按醫生指示服藥
  5. 處理壓力, 學習放鬆
  6. 曾患缺血性中風的病人,以下藥物或會有幫助:
    • 抗血小板藥物 (如亞司匹靈或類似藥物) –
      亞司匹靈能預防血小板凝成血塊,是常用的預防中風藥。若與服食安慰劑 (沒有服藥) 比較,防再中風的比例是22%,優點是廉價。服用小劑量的亞斯匹靈(50-300毫克),大部份人仕都沒有不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少數有腸胃出血,尤其患有胃潰瘍的病人,若持續有胃痛、吐血及發現大便黑色,應告知醫生。
    • 抗凝血劑(薄血丸)-主要用於心臟毛病,心房纖顫的病人, 可有效預防心房纖顫引致的缺血性中風
      華法林(Warfarin)
      • 透過抑制維他命K的功用 , 來減低身體凝血的功能, 避免血塊在心臟或血管內形成.       
      • 副作用:
        • 腦出血
        • 腸胃出血
        • ​其他出血副作用
      • 服食薄血丸的注意事項
        • 除醫生指示外, 切勿同時服用阿士匹靈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 注意飲食,避免進食含大量维他命K的食物
        • 不能服用中藥,以免藥物產生相互作用
        • ​如有長期或無故出血現象, 請即與醫生聯絡, 例如:
          • 大便呈紅黑或黑色
          • 小便帶血
          • 持續流鼻血,口腔牙肉出血
          • 無故地皮膚出現大遍瘀傷
          • 嚴重或持續頭痛,暈眩
        • 定期覆診及抽血監察 INR 數值 (一般數值為2-3)
          • 若血液凝固能力過份減低,會大大提高出血的風險
          • ​若血液凝固能力太高,便失去預防中風的效果
    •   新一代抗凝血劑(Novel Anticoagulant):
      • 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藥物包括: 
        • 達比加群(Dabigatran)
        • 利伐沙班(Rivoraxaban)
        • 阿比沙班(Apixaban)
        • 依度沙班 ( Edoxaban)
以下是新型抗凝血藥和華法林的比較:

華法林 (Warfarin)

新型抗凝血藥 (Novel Anticoagulant)

與 食物 / 藥物 有交互作用

較少與食物 / 藥物 有交互作用 

需定期覆診 及 抽血監察 INR 數值, 來調校劑量

無特定的監測項目
不需定期驗血
固定劑量,避免服用錯誤劑量的風險

起效時間較慢

起效時間較快
但藥效短, 依時服藥尤其重要

 

不適用於腎衰竭患者

 

不適用於人工心瓣患者

 

出血副作用的風險較低

 

價錢較昂貴

 
現時,暫沒有研究就幾款新一代抗凝血劑的成效和風險作直接比較。
 
頸動脈嚴重硬化病人可考慮手術治療,移去硬化部份, 或頸部動脈支架術把收窄的頸動脈擴張,改善血液的流動, 及早降低再中風的風險。

4

因應其成因的不同, 中風主要分為兩大類:

  • 缺血性中風:因腦血管栓塞引致, 較為常見,超過七成的中風屬此類。腦血管的粥樣硬化, 令腦部動脈中形成血栓; 或是在心或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 游離到腦血管,阻塞血流。而心臟其他疾病包括心律不齊、心瓣問題以及冠心病皆可導至中風。
     
  • 出血性中風: 因腦內血管爆裂出血引致, 多與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 亦有是腦組織表面的血管爆裂, 這與先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 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腦組織與頭骨間位置)壓迫腦組織, 且出血後血管收縮, 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缺血或出血均令腦組織不能得到充分的養料和氧氣,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而壞死,產生各種神經症狀。小中風 (即「短暫腦缺血」(TIA)) 的成因與缺血性中風相同。

5
大部份中風前均無先兆。由於中風的影響可極為深遠,當出現下列警告訊號時,要立即延醫診治,以減低中風的後遺症:
  • 言語不清或說話表達出現困難
  • 一隻手臂、腳或半邊臉突然發生短暫的麻痺、軟弱無力或癱瘓
  • 視線突然模糊或一隻眼睛看不清楚
  • 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 身體平衡及手腳協調出現困難、或突然無故倒下
  • 無故頭暈或昏厥
  • 可能出現失禁

小中風的徵狀與中風一樣, 但只持續數分鐘便消失, 而無遺留永久殘障, 病人可有一次或數次的小中風, 這可能意味真正中風的來臨. 無論如何, 當出現警號,應立即求醫。

6

醫生除查看臨床徵狀外, 會檢查各種危險因素的情況, 如血壓、血膽固醇、血糖等, 亦會抽血驗血色素、血小板及凝血時間, 以知有否貧血、出血傾向及血粘稠度。亦會驗心電圖以排除心肌梗塞同時出現。而其他檢查可包括:

相片

 

  • 電腦掃描: 掃描可協助分辨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
  • 磁力共振掃描: 可顯示腦組織及血管的情況
  • 頸血管超聲波: 以影象偵測頸血管有否收窄或阻塞
  • 顱內超聲波 Transcranial Doppler: 檢查腦血管腔內有否收窄或阻塞行

 

7

現今醫學界仍未能找出完全安全可靠而有效對付中風的藥物治療,很多治療方法其實仍在研究階段。手術治療只對小部份的中風類型有幫助。現今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針對預防及治療併發症以及盡早展開有計劃的康復療程。

急性期的治療
  • 藥物
    • 溶栓治療 (Thrombolytic therapy):
      溶栓劑可以溶解血栓中聚集的纖維素,有機會疏通被堵塞的腦血管,挽救尚未壞死的腦細胞,從而減低中風造成的傷殘,但是必須於發病黃金三至四小時半內使用方能見效。然而,即使接受溶栓治療之患者也並非能保證完全康復。溶栓劑更會增加轉變成出血性中風的風險達十倍,故溶栓治療的使用亦有相當限制。而且,溶栓治療並不適用於所有中風患者,需要經由腦科醫生評估,以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此治療。如果中風程度輕微,溶栓治療之出血風險可能遠高於疏通腦血管之好處。因此,患者的及時就醫、醫療團隊的臨床評估、以及時間的掌握均非常重要。接受溶栓治療後,患者需要接受密切觀察,並控制血壓以減低轉變成出血性中風之風險。
    • 其他藥物:
      • 血小板抗集結劑:如亞士匹靈(Aspirin)。這類藥物可以預防血小板凝成血塊,從而減低再次發生缺血性中風之風險。如能於中風後四十八小時內服用,更能減少中風患者之功能依賴程度達百分之一。
      • 抗凝血劑(薄血藥):如華法林(Warfarin)及新一代抗凝血劑(Novel Anticoagulant)。這類藥物能減低血栓之形成及擴大、亦可減少栓塞,因此可以大大減低心房震顫患者之中風機會。可是,醫學界對於抗凝血劑在急性中風治療方面之成效仍有所爭論。
      • 對於嚴重中風而引起腦水腫的病人, 醫生可能用Mannitol, Glycerol等藥物以降低頭顱內的壓力
      • 一些正在臨床試驗中的藥物, 可保護腦細胞不致大量壞死,但暫時仍沒有藥物在臨床研究中証實有效。
  • 血管介入機械取栓術
    最近研究發現,患有缺血性中風並有顱內大血管閉塞之患者,如能於發病六小時內進行血管介入機械取栓術(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可以增加患者功能之復完。可是此項手術之成效,取決於該中風中心對專業技術之掌握,以及能否為患者有效率地安排緊急血管介入治療。由於人材及資源所限,此項技術仍未於本地廣泛應用。
  • 外科手術
    不是每一個出血性中風的病人都需要接受手術, 視乎血腫的大小、位置深淺、有否併發腦水腫、病人整體情況等。外科手術不但可移走血塊以減低顱內壓, 還可接駁新血管、切除部份頸動脈內膜、通波仔或植入金屬支架以改善腦部血供給、切除動脈瘤等等。
  • 綜合治療
    由多個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醫療隊伍提供復康護理、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醫務社工服務、臨床心理服務等, 以預防併發症, 並為病人在情況穩定後接受復康作好準備。
復康期的治療

康復治療的目標是確使病者在生活的功能上得到最好的復原,縱有未能完全恢復的身體機能,亦能達到“自我適應”的目標。及早開始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康復治療亦是由跨專業醫療團隊負責,為患者評估其身心功能,所需之復康護理,及其照顧者的護理能力,療程當中, 中風患者及其家人的積極參與至為重要。
 
在康復治療中護士擔當着重要的角色, 是中風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持大使, 協助患者保存身體、心理功能,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及預防失能所造成的併發症, 更會就中風患者常見的問題如心理上的焦慮無助、或生理問題如吞嚥困難、溝通困難、小便失禁、便秘、壓瘡等提供專業護理.
 
物理治療可協助恢復中風患者各方面的身體功能,指導患者及家人正確的護理及運動, 預防及減低併發症, 使患者達到最高獨立能力。
 
職業治療透過不同治療方案, 讓中風患者在自我照顧、家居操乍、工作及消閒生活等各方面獲得最高獨立能力。
 
言語治療可協助改善中風患者的吞嚥、溝通及表達的能力。若患者有心理及/ 或情緒問題, 臨床心理學可提供協助。而醫務社工服務可協助中風患者及家屬處理經濟援助、房屋、家務助理、就職安排、院舍服務等的需要。

8

中風是嚴重的疾病, 多達四成急性期的中風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語言或吞嚥困難, 少數嚴重中風的病人甚至昏迷不醒, 而半數以上中風患者不能回到工作崗位.

除了因腦組織受損而引致身體功能的障礙,中風引致的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肺炎
  • 吞嚥哽塞
  • 壓瘡
  • 腦水腫
  • 肩膊問題
  • 消化道出血
  • 腦癇發作
  • 排尿困難或失禁
  • 便秘
  • 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栓塞
  • 情緒抑鬱
9
出院前準備

中風患者及家人須與復康治療團隊商討, 制定合適的出院計劃, 為往後的家居復康及護理作好準備。預備的範疇可包括:

  • 確定居住地點: 確保居所適合患者安全地活動
  • 評估家居設備: 復康治療團隊可能為有需要之患者在出院前進行家訪,提議適當的家居改裝及改建工程,為使病人重返社區。
  • 選購所需之用品: 如合適的步行輔助器、家居護理輔助器具(輔助器具的選擇可參閱"相關資料"一欄。
  • 掌握照顧技巧: 患者及家人需學懂如餵飼、失禁等所需之家居護理知識和技巧, 以及步行輔助器的正確使用方法、適當的家居運動、日常照顧及扶抱技巧等。
  • 測試照顧能力: 可嘗試安排患者回家渡假, 作為實習。
  • 轉介所需社區服務: 如護老院資料、經濟援助、家務助理等安排。
  • 安排跟進: 如覆診事宜、服藥指引、言語治療師或營養師跟進吞嚥或營養等問題、或到門診或老人科日間醫院繼續復康訓練、社康護士上門跟進等。

家居照顧及護理

可包括以下重點:

  • 家居運動: 提高自我照顧能力
  • 慎防摔跌, 防止意外: 注意活動技巧
  • 按時服藥
  • 按醫護指示實踐進食/餵飼原則
  • 預防及處理便秘問題
  • 皮膚護理, 預防壓瘡
  • 實踐自我照顧技巧 (如廁、梳洗)
  • 預防再中風: 從飲食、情緒、生活習慣方面入手
  • 以正面態度積極面對新生活

親屬/照顧者的關懷
親屬的參與, 在康復治療過程中極其重要, 而與復原中的中風病人一起生活, 是對照顧者的重大考驗。當病人感到壓抑和無助的時候,親屬的鼓勵和支持, 是無可代替的, 當中需要的是耐性和理解。但照顧者亦需好好照顧自己, 採用正確的照顧技巧, 避免受傷, 給自己空間及時間作休息, 嘗試與人分享及尋求協助, 這樣才能好好地繼續協助患者康復。

回上
本地及海外支援組織
回上
相關錄音片段
  • 中風 (一)
回上
相關錄像影片
回上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