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據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約有超過四億二千萬人口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預計至2040年,患病數目將會增至六億四千萬。目前,本港約有七十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一成,即每十名港人便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發病率方面,年齡35歲以下人士當中有2%患上糖尿病。而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當中,更有超過20%患上糖尿病。

1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分、澱粉質等)時,經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

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正常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血糖值的標準

  空腹血糖水平
< 5.6 mmol/L ≥5.6 to < 7 mmol/L ≥7 mmol/L
餐後兩小時血糖水平 < 7.8 mmol/L 正常
(Normal)
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糖尿病
(Diabetes)
≥7.8 to < 11.1 mmol/L 血糖耐量異常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血糖耐量異常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糖尿病
(Diabetes)
≥11.1mmol/L 糖尿病
(Diabetes)
糖尿病
(Diabetes)
糖尿病
(Diabetes)

註:美國糖尿協會(ADA)提議,空腹血糖之正常水平應低於 5.6 mmol/L。若空腹血糖介乎等於或超過5.6至少於7 mmol/L,便應視為空腹血糖異常

空腹血糖異常 (IFG) 及血糖耐量異常 (IGT) 是指人體血糖值介乎正常與糖尿病血糖值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亦即前期糖尿病。研究發現血糖耐量異常人士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見附註)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

附註: 空腹的定義為禁食八小時以上。

2

以下類別人士有較高機會患上糖尿病:

  • 有患糖尿病的直系親屬;
  •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人士;
  •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誕下過重嬰兒 (體重4公斤或以上) 的女士;
  • 體重肥胖人士(其體重指標BMI超過23);
  • 中年(45歲或以上)人士等。
3

肥胖是一個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預防肥胖去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預防肥胖建議:

  • 保持理想體重,體重過胖者,宜定下減重目標(5-10%現時體重)
    • 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為18.5-22.9
    • 體重指標 = 體重(公斤) ÷ 身高(米)÷ 身高(米)
  • 均衡飲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為目標
  • 保持活躍,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星期最少五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運動)

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每年作適當的身體檢查有助及早偵測疾病。

4

糖尿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成因亦略有不同:

  • 1型糖尿病:以往稱為「胰島素倚賴型糖尿病」,與遺傳及自身免疫系統因素有關,令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受到破壞,完全不能或製造極少量胰島素以提供身體所需。1型糖尿病患者以小孩及年青人居多,約佔糖尿病患者的3%。
 
  • 2 型糖尿病:以往稱為「非胰島素倚賴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例超過九成。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及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產生抗拒,使細胞不能有效攝取及利用葡萄糖,導致過多糖份積存在血液。此類糖尿病較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遺傳傾向。
 
  • 妊娠性糖尿病:主要是懷孕期間荷爾蒙分泌改變而引起,通常在產婦分娩後就會消失。近年有研究顯示,曾患上妊娠糖尿病之婦女,日後患上2型糖尿病的機會較高,所以曾患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更應注意均衡飲食,以減低日後患病風險。
 
  • 其他類型糖尿病:其發病導因有別於以上三種類型,包括某些遺傳病令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其他由藥物或化學物品間接引發的病症(如胰臟炎)等。
5

部分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 經常口渴
  • 小便頻密
  • 感到飢餓
  • 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亦有部分患者可能沒有上述徵狀,因此建議定期檢查身體,避免延誤醫治。

6
醫生為病人摘取病歷後,通常會做以下檢查:       
  • 隨機血糖檢驗:無須禁食,抽血驗血中葡萄糖水平。
  • 空腹血糖檢驗:午夜後禁食,於翌日早晨抽血驗血糖。
  •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抽血驗空腹血糖後,病人飲用75克葡萄糖,2小時後再抽血檢驗,觀察血糖的升降情況。
  • 糖化血紅蛋白測試
7

糖尿病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病人必須遵從治療方案,以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按糖尿病的類型及嚴重程度,病人須接受不同模式的治療。

(一) 飲食治療
所有糖尿病人均需遵從飲食治療。不同人士的熱量需要有別,患者宜諮詢註冊營養師設計適合自己的飲食餐單,以助控制病情,穩定血糖。一般原則如下:

(1) 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有助穩定血糖。

(2) 適量進食含碳水化合物之食物(包括五穀類、根莖類植物例如薯仔、水果、奶品類)。

  • 碳水化合物(醣質)應佔總熱量攝取50%左右。以1500千卡餐單為例,由 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約750千卡(相等約188克碳水化合物,即18-19份醣質交換)。
  • 以上醣質交換應平均分配於主餐及小點時間,例如:早、午、晚三餐各佔5份,餐與餐之間小點佔1份。一份醣質交換= 10克醣質。
  • 患者可根據「醣質交換法」,在五穀類、根莖類植物、水果、奶品類中,選擇適合的食物份量,例如: 
    • 一份五穀類(10克醣質) =
      1. 1滿湯匙白飯 / 米粉/上海麵(熟)
      2. 1/3碗 / 通粉/意大利粉(熟)
      3. 1/2碗 麥皮(熟) * (一碗 = 300毫升中號飯碗)
      4. 1/5碗 / 潮州粥  
      5. 1/2片方包 (去邊)
    • 一份根莖類植物(10克醣質) = 1隻雞蛋體積之薯仔/蕃薯 , 2隻雞蛋體積之南瓜/蓮藕
    • 一份水果(10克醣質) = 細蘋果/橙/柑/梨/奇異果1個,大蘋果/橙1/2個,小提子10粒,皇帝蕉1隻 
    • 一份奶品類(12克醣質) = 低脂/脫脂牛奶240毫升,脫脂奶粉4平湯匙 
  • 避免高糖份或含添加糖份之食物及飲品,以防血糖急升。
  • 避免過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如動物皮、肥膏等),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 避免過量飲用酒精飲料,因為酒精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及引致低血糖現象。此外,亦要避免空肚飲酒。若真的無法避免飲酒,男士每天應以少於2單位酒精為限,女士則少於1單位(1單位相等於 300毫升啤酒 / 150毫升紅酒 / 45毫升烈酒)。

(二) 口服降血糖藥種類

醫生會根據個別病人的身體狀況、對藥物的反應及其血糖控制情況,去決定藥物處方。

 

種類  功能  例子
磺胺尿酸劑 (Sulfonylureas)  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 Tolbutamide
Gliclazide
Gliclazide MR
Glimepiride
Glipizide
雙胍類(Biguanides)  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增加身體組織(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及減少葡萄糖在腸胃道的吸收 Metformin
Metformin XR
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減慢小腸吸收葡萄糖,從而避免進餐後出現過高血糖  Acarbose
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 Sensitizer) 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使葡萄糖進入細胞,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Pioglitazone
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4 Enzyme Inhibitors, DPP4)
抑制DPP4分解由腸道細胞分泌的荷爾蒙GLP-1,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Sitagliptin
Vildagliptin
Linagliptin
Saxagliptin
Alogliptin
胰島素促泌劑 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 Repaglinide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令腎臟減少回收葡萄糖,而多餘的葡萄糖會隨尿液排出體外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Canagliflozin

(三) 胰島素注射

胰島素注射是希望模仿正常人胰島素分泌方式控制血糖。這個治療方法適用於1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已使用口服降血糖藥但未能控制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注射劑可按藥效產生所需時間及藥效持續時間的長短分成速效、短效、中效、長效及預混合五大種類。一般而言,醫生會決定病人需要的胰島素種類、注射劑量及次數。病人經醫護人員訓練後可自行注射胰島素注射劑。

(四)腸促胰島素針劑 (Incretins Mimetic)

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 是較新的藥類,與人類腸道內的荷爾蒙腸促胰島素相似。GLP-1RA 作用是提升胰島素的分泌以控制血糖。

8

(一) 急性併發症

  • 急性血糖過低 (血糖少於3.9mmoil/L)
    患者可能出現會出心跳加速、嚴重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或普通汽水/果汁1/2杯,徵狀改善後加麵包1小片或餅乾3-4塊。
  • 急性血糖過高 (血糖等於或超過15mmoil/L)
    患者可能會呼吸快而深、有噁心、嘔吐、劇渴現象、並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況。此時患者應盡快送院醫治。

(二) 慢性併發症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

器官 併發症
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眼睛 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心臟及血管 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腎臟

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足部

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

(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理想的血糖控制可減低併發症,透過以下方法可得知血糖控制情況

(1)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它會將氧氣帶到身體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附在血紅素上,會與血紅素結合成為糖化血紅素(HbA1C)。由於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3個月,透過量度糖化血紅素,便可反映病友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理想的HbA1C水平應保持在6.5%以下。有研究發現,HbA1C每下降1%,可以降低21%因糖尿病而死亡的風險,以及37%微血管病(如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等)之風險。

(2) 空腹及餐後血糖值

血糖值 (mmol/L)  理想  普通  欠佳 
空腹 4.0-6.0 <8.0  >10.0
餐後2小時 <8.0 <10.0 >12.0

研究發現,病人如可以定期自我監察血糖,能有助血糖控制,從而減低出現併發症。

9

病人必須透過學習班以及其他途徑,正確學習並承諾對自身疾病的良好管理,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 控制疾病

  • 遵從糖尿飲食原則
  • 家居監察血糖情況,例如自我測試血糖
  • 依時服藥並了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 如需使用胰島素注射劑,了解注射胰島素的技巧
  • 每日運動,控制體重

(二) 預防併發症

  • 了解低血糖的徵狀、預防和處理
  • 足部護理,保持清潔乾爽,穿有保護性的鞋襪,防止損傷
  • 口腔護理,定期檢查牙齒,預防感染
  • 監察血壓、血脂,及早偵測問題
  • 戒除煙酒,降低併發症風險

(三) 攜帶注明為糖尿病患者的手環或咭

(四) 按時定期覆診及接受評估,及早偵測及處理併發症

回上
本地及海外支援組織
回上
相關資料
回上
相關錄音片段
回上
相關錄像影片
  • 淺談糖尿腎
回上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