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渐趋普遍的情绪病,据统计,本港已有超过三十万人患上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一亿人,但少于25%的患者会寻求有效的治疗。估计到了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发病率仅次于心脏病。

若不幸患上抑郁症,轻则损害日常生活功能,重则引致自杀危机明显增加,可惜此病症颇受忽视。事实上,抑郁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当的治疗,绝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愈,回复正常的生活。

(感谢玛丽医院精神科副顾问医生刘家献医生审阅本页内容)

 

1

抑郁症在过去曾被泛指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的精神科病症。病人情绪会出现障碍,引致生理及心理失衡,情绪会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变得负面,因而影响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定义是:病人于持续两星期以上,有五个或以上已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当中必须包括情绪低落及/或失去动力,而且此病持续为病人带来明显的情绪困扰及/或严重损害其日常生活功能。

2

人体脑内有数以亿计的脑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在信息交换时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质来传递,如果脑部分泌的化学传递物质失衡,会令情绪受到影响,便可能引发抑郁症。这些脑部传递物质包括血清素(Serotonin)、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 Norepinephirine)和多巴胺(Dopamine)等。这三种传递物质专门负责脑细胞之间的传递工作,在脑部调节各类生理及心理功能。不同的传递物质有不同的管辖范围,包括情绪、动力、思维等等,而这些物质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功能也有重叠,一旦失衡,便会产生情绪病,抑郁症便是最常见的一种。

3

想预防抑郁症,大家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 面对压力时,懂得适当地沟通和宣泄
  • 建立良好及平衡的生活模式,例如寻找有益身心的娱乐或嗜好等
  • 对抑郁症要有正面理解和抱持较开放的态度,在遇上问题时,多主动寻求协助
4

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抑郁症,但成因各有异同,归纳可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不过有时候亦会成因不明。

 

生理因素

由于脑部发生变化,如患病、感染、受酒精或药物影响、甲状腺分泌失调、脑部遭到外袭而受重创等, 都可能是抑郁症的成因。

 

心理因素

由于身体健康转差而感到担忧、遇到令人感受痛苦的事件而导致负面思想和情绪挥之不去、过分紧张、性格过于执着等人士都会较易患上抑郁症。

 

环境及社会因素

生活或工作上的压力、金钱上的困扰、失业、目标不能达成、事业受到挫败、学业遇到挫折、感情遭受创伤、婚姻陷入困境、家庭及人际关系不快或难以取得平衡、家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家庭的责任、儿女日渐成长离开家庭,失去挚亲等等,均容易令人感到沮丧,成为患上抑郁症的诱因。

 

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中如有人患有抑郁症,患病的机会也较高。

5
相片
抑郁症没有明显的表面征状,很多时都是出自病人的感觉。但若果出现多项以下的症状,而持续超过一段时间,并同时影响到正常生活(如工作和社交等),便可能是患上抑郁症。
 

身体方面

  • 头痛
  • 失眠
  • 身体虚弱
  • 胸口感到翳闷/不适,甚至感到呼吸困难
  • 肠胃不适/消化系统失调
  • 失去活力,时常感到疲倦
  • 多梦,睡醒后觉得好像没睡过一样
  • 感到浑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烦躁,易发脾气
  • 精神紧张,难以松弛
  • 情绪低落,提不起劲
  • 对事物失去兴趣
  • 脑海里不停想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 觉得自己没有用,过份自卑或自责
  • 难于集中精神
  • 觉得将来没甚么希望
  • 觉得不想做人/有自杀念头
6
相片

根据2000年美国精神科学会《诊断及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

曾经两星期差不多大部分时间出现五项或以上的征状 (必须包括1或2):
  1. 几乎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
  2. 几乎每天都感到情绪忧郁
  3. 食欲或体重骤降或骤升,但非刻意减肥或增肥
  4.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5. 行动或说话比平时迟滞或激动
  6. 几乎每天都感到疲累或失去动力
  7. 专注力、思考力或决断力减退
  8. 几乎每天都觉得自我价值低或有过份的罪疚感
  9. 反复想到死亡、重复出现无特别计划的自杀意念,甚至曾尝试自杀或已有实行自杀的计划

以上征状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扰,或对工作、学业、社交或家庭关系等形成重大负面影响。

7
相片

 

(一) 药物治疗
医生会处方药物为抑郁症病人控制病情。使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种:

  • 抗抑郁药:用以平衡脑部化学物质失调
  • 镇静剂:可以暂时纾缓病人焦虑的感觉

药物能在3至4星期内减轻抑郁症征状,病情可于4至6 星期后得到改善。一般来说,初服抗抑郁药病人最少要在病征消失后继续服用药物4至9个月;若病情严重或屡次复发者,则需在病征消失后最少继续服药一年或以上,病人需听从医生意见。

 

药物副作用
服用抗抑郁药初期,病人可能会出现便秘、肚泻、口干、呕吐、昏睡、失眠、头晕、头痛、倦怠、体重增加、视力模糊或感到呼吸困难等,情况因人而异,待身体对药物适应后,副作用会渐渐消退。

 

服药须知
服用抗抑郁药物,必须定时定量,切勿突然自行停药或调校剂量。如对剂量有任何异议,必须先行与医生商量。

 

(二) 心理治疗
目前本港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以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或简称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或Psycho-dynamic Analysis)为主。

 

心理治疗主要是透过改变病人的负面思想及行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观及有科学根据地改善自己的情绪问题。医务人员会透过这类治疗,为病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及协助,从而找出病发的诱因。按个别病情而定,有需要时,病人需服用药物以配合心理治疗,使疗程更有成效。

  •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法
    主要是通过思想分析,协助病人培养新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般较具目标性,而且疗程相对来说较短。
  • 心理分析法
    主要是透过理解和分析病人的过往经历,以至潜意识所形成的意念,从而理解抑郁情绪的症结,探讨较为全面和深入,而疗程亦相对较长。

(三) 脑电荡治疗
对于严重抑郁的病人,如果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后仍成效不大,在适合病人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脑电荡治疗。借着微量电流通过脑部,改善脑部的新陈代谢平衡,达至改善精神症状的效果。疗程需视乎个别病情而定。

 

在电疗过程中,病人会先被全身麻醉,医生会在他的头部指定位置,利用精密仪器通过微弱电流,使脑产生生化反应而达至治疗效果,例如增加血清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此种生化反应与抗抑郁药在脑部所产生的作用相似。

 

8
  • 病人可寻求一些治疗抑郁症的专业人士协助,例如临床心理学家、接受过精神科训练的家庭医生、精神科专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等等,他们在辅导技巧方面拥有专业资格,能协助病人正面解决问题。
  • 让家人及朋友知道自己的情绪状况。
  • 面对困扰时,尽量主动找人帮忙。
  • 避免订立一些难于实现的目标,或不要承担太多责任。
    做适量的运动能有助减压。
9
  • 以同理心多了解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及难处,及给予适当的支持。
  • 鼓励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接触。
  • 发现病人的行为有异时,尽快向专业人士求助。
回上
相关录音片段
回上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