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篇


透過不同「活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患上認知障礙症,不等於要停頓一切生活。許多時為避免發生意外,家人會聘請外傭協助照顧患者。但過度的保護和照顧, 讓患者經常呆坐家中,反而令他們的問題惡化。配合患者過往的工作、興趣、教育水平和患者剩餘的能力, 編排有意義的活動能讓患者:
  • 建立角色、增加生活滿足感
  • 發揮所長,保持自尊
  • 維持智能、體能及自理能力
  • 保持社交生活
  • 提供感官刺激

日常活動

讓患者進行自理活動,例如:洗臉、刮鬍子、化妝等。如患者進行這些活動時有困難,可按能力簡化活動。
 

家務活動

配合患者從前的習慣和興趣,做家務活動,例如: 抹檯、擺碗筷、執拾衣物、簡單打掃等,可令患者感覺到自己仍然有能力,仍然維持其於家中的角色。
 

體能活動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平衡和活動能力會逐漸受影響,患者的空間感和判斷力亦會逐漸衰退,大大增加患者跌倒的風險。持續的體能活動有助減慢身體機能的退化。合適的活動包括:在公園散步、跳舞、上落樓梯、伸展、球類運動、游泳等。
 

興趣活動

按患者的興趣和能力給予合適的興趣活動,例如:織毛衣、聽音樂、到酒樓飲茶、與兒孫見面、行山、捉棋、唱粵曲等。
 

智能活動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智能會逐漸衰退。記憶、組織和判斷能力等會慢慢失去。智能活動配合藥物治療是目前最有效減慢智能退化的方法。合適的活動包括:現實導向-擺放時鐘和大月曆, 每天讓患者撕中式月曆、打麻雀、捉棋、玩電腦遊戲、撲克遊戲、詞語接龍、看圖片找不同、寫日記、討論新聞時事、手工藝、預備小吃;懷緬活動:欣賞舊照,聽懷舊歌曲;節日活動:包糉,寫揮春。
 

生活日程

與患者一起制作有規律的生活日程,好好安排患者的作息時間,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避免他們午睡時間過長,影響晚間睡眠。患者更可依從日程,避免忘記或重覆做某些活動。
 

月曆表記低重要事項


購物清單表協助日常生活

例子:

分類 物品
食物 雞蛋、麵包
買浴室用品 紙巾
買廚房用品 水杯,筷子
買清潔用品 洗潔精

 

家居照顧

環境佈置

舒適的家居環境有助維持或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 使生活更如意。
  • 保持固定的家居陳設,不要隨意搬動傢俬或改變家居環境, 以免難於適應。
  • 利用對比顏色: 例如淺色牆配深色燈掣,方便患者認出。
  • 圖文並茂的標記,方便患者知道物件的擺放位置。
  • 為防跌倒:搬走雜物、清理通道、用顏色鮮艷的膠貼貼在高起的門檻。
  • 擺放一些個人熟悉的物品例如家庭合照, 患者製作的小手工等,營造舒適環境。
  • 出門提示:可把出門提示張貼在大門後,讓患者自我檢查一下隨身物品,如:手提電話、銀包、鎖匙等。
  • 播放柔和及患者熟悉的音樂,既可放鬆心情,又可帶起話題,緬懷一番。
  • 使用平安鐘、平安手機、防走失手鍊等,對獨居或獨處的患者有一定的保障,更令家人放心上班及外出。

 

日常生活問卷

比較患者在出現認知障礙症病徵之前和之後各方面的能力,並根據患者目前的情況在相應的月份下,在各項填上一個分數
 
如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遇到困難,需要協助,歡迎向醫護人員提出(加上剔號)
自我照顧
  • 進食
  • 洗澡
  • 大小便
  • 食藥
家務
  • 煮食
外出、購物
  • 外出
  • 理財
  • 使用交通工具
  • 談話
其他﹕請註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 認識認知障礙症 - 日常生活錦囊

認知障礙症的情緒行為問題

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患病期間出現不同的情緒及行為改變,每位患者的改變,都不一樣。患者可能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種類及程度的情緒行為症狀。常見的症狀如抑鬱、焦慮、日夜顛倒、疑心大、易怒、妄想、幻覺等。

這些症狀為患者帶來額外的障礙,令他們的認知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生活質素大大降低。同時,這些症狀也往往成為照顧者壓力的來源,精神及體力上沉重的負擔。

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情緒或行為症狀時,其實並非刻意為照顧者製造問題或令他們難堪。患者可能受認知能力衰退、身體或環境因素、人際關係或藥物等影響, 以致無法清楚表達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視長者為VIPS

我們應尊重和接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相信他們仍有價值。因此,我們會善用長者的剩餘能力,讓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會過份地替他們完成。同時, 要營造「零挫敗」的環境。此外,亦盡量避免用幼稚的語氣與長者接觸,令他感到自卑和難受。Brooker (2004) 認為與認知障礙長者溝通的正確方法是說話內容要簡潔、句子要短、重複重點、速度要慢、聲線要肯定、呼叫長者名字、盡量只問「是」與「否」的問題及與長者保持眼神交流。

 

基特沃特教授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何謂「以人為本照顧」(Person-centred Care, PCC),他把抽象複雜的照顧理念轉化成簡單、易記的公式:

PCC=V+I+P+S

「以人為本照顧」主要四大元素組成,分別是﹕

  • VALUE 重視:從心重視及尊重每一位長者
  • Individual 個人化:視長者為獨立的個體,進行個別化評估及照顧計劃。
  • Perspective 從長者的觀點與角度出發:把自己的價值觀放下,學懂從長者角度觀看世界。
  • Social 正面的社交環境:無時無刻為長者提供正面及滿有關愛的環境
*資料來源: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 “社會實戰分享集”
 

當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行為問題時,我們往往會覺得難以處理。或者有些人會企圖用各樣的方法去改變患者的行為。請注意,有時接受、容忍一些對患者或身邊的人沒有太大傷害性的行為,可減輕雙方的壓力。

但當發現患者的行為問題必須要處理時,我們應細心留意患者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以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ABC分析行為問題 ABC分析行為問題
(Antecedent)前因或導火線需要觀察的東西例如﹕
  • 有什麼人物、地點、時間和事情容易引發該行為?
  • 患者有什麼個人喜好、習慣、需要或害怕的事情會引發這個行為?
例子1外傭放假,沒有出公園逛一逛,整個下午都在睡覺
例子2天氣變涼未患病前也不太享受沖涼

(Behavior)事發時的行為需要觀察的東西包括﹕
  • 行為性質
  • 其發生的頻密程度
例子1晚上在屋內四處遊走
例子2不願洗澡

(Consequence)行為所產生凡結果需要觀察的東西例如﹕
  • 行為對患者有甚麼影響?
  • 身邊的人有甚麼反應?會否令患者的行為變得更嚴重?
例子1晚上在櫃桶中找到剪刀來把玩,易發生意外,令家人未能安寢
例子2家人呼喝患者去洗澡,患者更加抗拒,令雙方關係變得緊張

要改善問題行為,就要着手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的發生及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的情況。

如在上述例子1中

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 可以是:在外傭放假的日子,帶患者到日間中心活動或者在家中給予其他活動

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可以是:把剪刀收藏在患者不能找到的地方

如在例子2中

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 可以是:開暖爐使浴室變暖;

把洗澡的環境變得更舒適;若患者喜歡的話可考慮使用香薰

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可以是:避免與患者正面衝突,嘗試用溫柔的聲線鼓勵患者洗澡;或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待他忘記後再用其他方法吸引他洗澡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沒有一試萬靈的方法,上述的例子亦只是一些簡單的表達。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通常都需要照顧者細心觀察及多次試驗才能找到。

資料來源: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 認知障礙症的情緒行為管理

常見問題及照顧提示

患者在生活上一般會出現失禁、容易摔跌、進食、溝通及行為問題。亦可能引致某些併發症,包括被照顧者虐待和感染等。


踤跌

患者跌倒是一個頗為普遍的問題。跌倒後,輕者會引致患者受傷骨折,嚴重會傷及腦部,造成中風、癱瘓或引致死亡,所以此問題不容忽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跌倒的主要成因

  1. 腦部退化而造成的肌肉痙攣,減低活動能力及平衡能力,增加跌倒的機會
  2. 視力有問題或眼疾
  3. 穿著不合身的衣物和鞋
  4. 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如:
    • 姿位性低血壓
    • 身體僵硬而造成活動困難
    • 嗜睡
  5. 環境因素
    • 潛伏於家居的危險
    • 潛伏於室外的危險

預防跌倒的注意事項

  1. 適當的物理治療,進行平衡力運動、舒展運動及肌力鍛練運動,能增加患者的平衡及活動能力,減低跌倒的機會。
  2. 選用適當的助行器具,能協助增加患者的活動能力,如有需要,可向物理治療師查詢
  3. 為患者安排有規律的生活日程,減輕混亂的情況
  4. 協助患者參與有興趣的活動,減少遊走的傾向
  5. 用夜明燈指引他們上洗手間的路線,或床邊放一個便盆或尿壺。
  6. 配戴合適的眼鏡或尋求醫生治療可根治的視力問題
  7. 使用清晰及用較大字體的指示牌,讓患者容易尋找地方和物件。
  8. 穿著稱身的衣物、舒適及防滑的鞋,褲腳長度適中,避免穿著拖鞋。
  9. 密切留意藥物對認知障礙患者的副作用,如:
    • 姿位性低血壓
      如患者在轉移身體位置時,特別由坐至站立容易感到頭暈,應提醒患者做轉移時要緩慢,以避免因頭暈而跌倒。
    • 身體僵硬
      身體僵硬會減低平衡能力,容易跌倒。若有這情況,應告知醫生,從藥物上幫助病人,並參照物理治療師教導,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 嗜睡
      認知障礙症患者在嗜睡的情況下,集中力和對環境的判斷力會較低,會最容易跌倒,家人應多加留意。若嗜睡情況嚴重,應告知醫生。
  10. 環境
    室內﹕
    • 使用防滑不反光地板,濺濕了要立刻抹乾;地板和傢俬顏色的對比要強烈
    • 減少用門檻,其高度最好是一英寸,顏色亦要與地板不同
    • 坐廁高度適中,需要應加設扶手
    • 傢俬選擇要沒有尖角,穩固而不閉給患者推倒; 擺設傢俱要固定位置,因患者在熟悉的環境較為適應
    • 電線及電話不要橫放在地上
    • 家居用品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方,避免患者攀爬取物
    室外﹕
    • 上街時,要留意街上行走的小朋友、行人、跑步者及踏單車的人士,以免推倒患者
  11. 據研究顯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較易形成骨質疏鬆症,增加因跌倒帶來骨折的機會。

失禁

容易使患者及家屬感到尷尬,亦會引致皮膚受損。
主要原因包括﹕
  • 生理方面,如泌尿或排洩系統問題
  • 找不到或無法辨認廁所
  • 未能及時脫下衣服如廁

建議改善方法

  1. 以魔術貼代替拉鏈或鈕扣,男性患者宜選擇寬鬆的內褲。
  2. 為患者安排定時排尿習慣,小便後,給予鼓勵與讚賞。
  3. 在家張貼提示廁所方向的標記。
  4. 在廁所的門口貼上廁所標誌; 於廁板上貼上顏色膠紙作提示,方便患者辨認坐廁位置等。
  5. 若進食不到足夠的以纖維或缺少運動,便容易產生便秘,以致失禁。因此要飲足夠水份、多吃蔬果和穀類食品。
  6. 護老者應向患者清楚解釋失禁的原因,可避免他感到尷尬,切記不要責備他。
  7. 為避免弄污傢俱,應選用可清洗的蓋套,在床褥上可加上一層薄膠套。
  8. 如有需要,可使用輔助工具如尿壼,便椅及成人紙尿片或紙尿褲。

進食

伴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亦會受到影響; 常見的進食問題有﹕
  • 忘記已進食而不斷索食
  • 忘記怎樣使用食具而食得一團糟
  • 咀嚼或吞嚥有困難
  • 忘記喝水以致缺水
  • 專注力弱忘記進食步驟

吞嚥有困難徵兆

  1. 口腔不清潔
  2. 進食時不專心
  3. 食慾下降,體重下降
  4. 進食時間增加
  5. 食物殘留在口腔內
  6. 不停咀嚼
  7. 忘記進食步驟
  8. 進食後說話含糊不清
  9. 流口水
  10. 吞嚥時出現咳嗽、氣喘

怎樣改善進食能力

  1. 確保口腔清潔
    • 緊記餐前確保假牙已佩戴穩妥,餐後要檢查口腔內有沒有食物殘留,並清潔口腔及牙齒
    • 維持早晚刷牙或浸洗假牙的習慣
  2. 環境輔助
    • 患者容易分心,所以需要安排寧靜的進餐環境,減少干擾,如途人/電視聲浪等
    • 可用顏色對比鮮明的餐墊以協助辨認餐桌上的餐具
  3. 選擇合適的餐具
    • 簡化餐具
    • 患者容易有誤認物件的情況,所以可選擇淨色或簡單圖案的碟和碗,免患者誤認餐具有異物
  4. 合適的坐姿
    • 頭部正中,下頷微微向前,如有需要可諮詢言語治療師正確的進食方法及技巧
    • 背部挺直; 若患者未能自行坐,請諮詢職業治療師是否需要使用輔助器具
  5. 如患者食慾下降,可增加食物種類及質感,吸引患者進食
    • 選擇不同顏色食物
    • 較濃氣味/味道的食物如洋蔥(需留意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高血脂等)
    • 可選擇甜味,或按患者喜好,調校冷熱溫度
    • 有些補充營養奶粉適合一些過瘦或吸收能力不良的人使用,但需諮詢護士/營養師
  6. 留意進食速度及份量
    • 小口進食,以小匙羮控制每口進食份量
    • 若需餵食,速度不要太快,亦不要催促
    • 可使用一些增加液體濃稠度的產品,以改善吞嚥困難情況,但須諮詢治療師
  7. 提示進食步驟
    • 進食前時必須向患者解釋現在是進食時間
    • 給予口頭提示或示範如「拿起匙羹、舀飯、放入口」
    • 若不果,可給予動作提示如拍拍他的手臂或指一指匙羹
    • 若無效,可捉著他的手直至將匙羹放到嘴邊,練習幾次後觀察患者是否能自行進食
    • 如完成以上步驟患者皆未能自行進食,便給予餵食
    • 餐後謹記檢查口腔內有否食物殘留

便秘

  • 嚴重的便秘可能引起躁動不安等情緒,影響睡眠,甚至昏亂,要正視便秘問題
  • 培養患者良好的排便、進食及運動習慣。選擇吃纖維高的食物,如全榖類,水果和蔬菜等

體重過輕/重

  • 可能是飲食失調的一個警號,家人要留意患者是否已經不能安排餐膳或忘記進食時間,又或者有情緒問題。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以便及早介入治療
  • 暴飲暴食是因為患者喪失了時間觀念和飽餓的認知,家人可預先安排患者的餐膳,小心選擇及放置家中的食物及數量

若出現以下行為,須採用適當的處理技巧:
  • 躁動或拒絕進食
    不要餵食,可用活動分散其注意力,待冷靜下來後才繼續
  • 忘記或不停索食
    不要爭辯,可用時間表紀錄進食或安排少食多餐及健康小食

溝通

患者在記憶、理解、語言表達及社交能力的衰退都直接影響他們的日常溝通能力。照顧者在認知障礙症各階段中,需留意患者的語言能力退化程度,提供合適的協助。

初期

  • 患者與人交談出現困難,難以表達自己意思。
  • 難以用適當名稱去形容物件,但用詞不適當時,患者通常能夠自我糾正。
  • 經常使用空泛的語句去代替人物/物件及地方的名稱,例如「我去嗰度囉」、「我食緊啲嘢」、「我同嗰個人去街」等。
  • 經常使用一些「口頭禪」,例如「係咁架啦」、「你話點就點啦」、「好難講」、「無所謂啦」、「唔清楚」等。

中期

  • 未能以完整句子表達自己。
  • 失去說出人物/物件名稱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抽象的名稱。
  • 可能失去說話時聲音及語調運用的能力。
  • 在詞語使用上出現混亂,例如將「糖」誤說成「鹽」,將「女兒」誤說成「媽媽」。
  • 間歇性地出現有條理的對話,或者患者會忽然說出一些久已遺忘的事情。
  • 使用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力可能會消失。例如患者的母語為英語,青年時期來港後,才用廣東話為第二語言,在這種情況下,說廣東話的能力會較易衰退。

晚期

  • 表達語句時失去文法。
  • 可能喪失語言能力,甚至不會說話,或只發出難以理解的聲音。

如何與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

溝通是包括語言和非語言兩種方式的,透過適當的溝通技巧,耐心的態度去聆聽,採用合適的表達方式;患者可感受到外界對他的支持,從而減少無助或挫敗感。
  1. 留意周圍的環境,嘈雜的環境會阻礙接受訊息的能力。
  2. 如發現患者的聽覺或視覺有障礙時,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3. 首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紹。
  4. 以患者慣用的名字稱呼,但須徵得他/她同意。
  5. 談話是採用簡短及淺易字句,說話時速度適中、咬字清楚、語調平和及盡可能用他熟悉的方言。
  6. 嘗試以當日發生的事情、人物、地點、天氣等作為談話的開始。
  7. 選擇患者熟悉的話題,保持對話流暢。
  8. 向患者發問之題目,可附帶一些選擇。例如:「你在香港抑或中國大陸結婚?」。
  9. 給予患者充裕時間回應問題,患者回答時,給予即時鼓勵如微笑和口頭讚賞等。
  10. 應耐心地聆聽患者的說話。
  11. 嘗試了解患者一些「語意不清」語句的真正意思。
  12. 當對方找不到適當用語或應對出現困難時,不宜即時作出糾正,以免令對方難堪,可作出提示或轉換話題。例如在回應時說:「你剛剛提及曾經去過…」可讓患者填補未完成的句子。
  13. 在適當時展示幽默。
  14. 避免以命令方式與患者溝通和爭論;用較大聲調時,會令其感到被「呼喝」。
  15. 多採用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等的非語言方式與患者溝通。但須注意以下幾點:
    • 照顧者的關懷及平和的態度,可促進非語言溝通
    • 面向患者,保持眼神接觸,留意患者溝通時的情緒表現及反應
    • 身體接觸可有效地表達對患者的關懷和愛護,如用手輕拍長者肩膊、手臂等,但須注意有些患者或不喜歡這種方式
    • 以手勢和身體動作輔助表達談話內容,如招手代表歡迎,揮手代表再見
    • 如患者聽覺有問題,但仍有一定閱讀能力,可用書寫方法和他/她溝通

行為問題

在認知障礙症患者中是很常見的。在疾病進程的某一階段會出現思維和行為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症狀是自我疏離、食慾改變、思維異常、容易焦慮或情緒激動。其他包括具攻擊性或重複的動作、叫喊、遊蕩、抑鬱、多疑、妄想和失眠。

重覆行為表現

患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而行為的本身亦反映出他缺乏安全感。千萬不要生氣和責備患者,可嘗試叫他做別的事情來轉移他的注意。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不予理會也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法。

暴力表現

患者過激的反應有時會引致暴力行為,其對象有時甚至會是護老者或家人。照顧者應該保持鎮定,千萬不要以暴易暴;並嘗試轉移患者的注意,找出導致暴力表現的原因:是否因為手頭上的工作困難?或是對某人不滿?如果暴力行為重覆出現,便要與醫生商量,考慮以藥物控制病情。

家具安全與護理

智力衰退影響認知障礙症患者記憶、思考和判斷能力,以致出現生活起居混亂的情況。照顧者若能提供一個既安全簡潔又有環境提示的家居,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和家居安全。
  1. 地板
    • 保持乾爽,採用淨色、防滑及不反光物料
  2. 照明
    • 確保每處地方都有足夠的光線
  3. 睡房
    • 以患者熟悉的個人物品佈置房間
    • 物件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避免爬高或蹲下取物件
    • 可安裝夜燈和指示牌協助患者於晚間找尋廁所方向
  4. 走廊
    • 電線要整齊綑好避免外露
    • 確保通道暢通無阻,不要擺放地毯
    • 台階和門檻要清晰顯示,或盡量避免使用
    • 安裝合適的扶手
  5. 大廳
    • 家具要固定擺放,勿隨意改動位置,盡量騰出空間
    • 選擇邊緣圓滑的傢具,避免使用摺枱或摺櫈
    • 於當眼位置擺放月曆及時鐘
    • 電話旁放置常用電話號碼紙
  6. 廚房
    • 危險物品(如消毒劑、清潔劑、利器等)要鎖好
    • 煮食後關掉爐具總掣
    • 建議患者在照顧者陪同下使用廚房
    • 若患者經常表現混亂或有胡亂進食的問題,應把廚房門鎖上
  7. 門窗
    • 大門經常上鎖,安裝開門響鬧裝置、隱蔽的門鎖或密碼鎖。在家裡的門上貼上「停」字牌,提醒患者
    • 門與牆上均髹上相同的顏色,但患者經常使用的房間門可用特別顏色或熟悉的物品以辨識
    • 安裝固定的窗花,或把活動式窗花鎖好
  8. 浴室及廁所
    • 用防滑地磚,地面要經常保持乾爽,安裝合適的扶手
    • 使用恆溫熱水器並將水溫設定至最低的熱度
    • 以圖示提醒患者水龍頭的冷熱水調較方向
    • 若使用浴缸,應安裝扶手及沖涼椅或坐板
  9. 防走失措施
    • 切勿單獨留患者在家
    • 把患者基本資料及家屬聯絡方法放進其隨身物品內;可用刻名手鈪或資料牌
    • 讓鄰居、管理員和附近商鋪店員得悉患者可能迷路,並告知他們聯絡家人的方法
    • 準備患者的近照備用
    • 在患者身上掛防走失器或定位電話

使用的輔助工具

  • 離牀警報器,當患者離牀時,便會鳴叫,及時通知家人
  • 可錄音的感應門鈴,提醒患者勿外出
  • 感應閃鈴或接觸式門戶警報器,提醒家人

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手冊

如何紓緩「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的壓力?

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受損,加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令照顧者需要協助患者編排較複雜的日常活動(如家人聚會,覆診安排),並承擔一些額外的責任(如財務處理,陪同覆診)。研究指出照顧者面對患者的轉變,普遍感到沮喪、憤怒和內疚,並出現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如雙方溝通減少、親密度下降等)。假如照顧者未有採取有效的減壓方法,部份人可能感到抑鬱、身體不適和經濟壓力。

一、照顧者不妨運用以下方法,紓緩照顧壓力:

  • 裝備自己
    可多方學習照顧方法,例如參與相關的講座或工作坊,參考網上資訊,或多閱讀相關書籍或單張等
  • 善待自己
    容許自己安靜下來,在家中歇一歇或小睡片刻;或到公園散步,享受一下大自然景物;享受一些娛樂活動,如看一場電影等
  • 多加肯定
    照顧者多肯定自己對患者所付出的關懷和努力,加強照顧患者的個人意義,相信自己的所付出的是值得而沒有白費
  • 壓力處理
    要紓緩照顧壓力,實踐健康生活模式至為重要。照顧者需保持良好睡眠習慣,維持均衡飲食,保持積極思想,練習鬆弛技巧,並且勤做運動
  • 情緒疏導
    照顧者亦要體諒自己同樣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宜與可信任的親友傾訴,不宜過份壓抑情緒,或勉強自己事事呵護患者
  • 親友協助
    為免照顧者獨力承擔照顧患者的責任,出現「孤軍作戰」的狀況,照顧者可安排親友協助,如在日間陪伴患者,或將家務分工
  • 社區支援
    照顧者可鼓勵患者參與社區中心舉辦的認知訓練小組、講座或支援照顧者服務

二、鬆弛練習如何提升專注力?

不論「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遇到壓力時,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會受到刺激而出現「作戰或逃走」反應。研究指出當人長期受壓容易令專注力下降,精神難以集中,令大腦負責學習及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的功能受到影響。故此,學習有效鬆弛技巧,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改善專注,保持學習能力。

長期受壓的「作戰或逃走」反應:

生理方面 情緒 思想/認知
頭痛
心跳加快
肌肉收緊
血壓升高
消化不良
緊張
抑鬱
失去興趣
精神難以集中
專注力下降
思想負面
猶豫不決

「腹式呼吸」是其中一種有效的鬆弛技巧,針對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而設計,有助紓緩心跳及肌肉的張力。長期練習,有助加強副交感神經,令身體進入鬆弛狀態。練習「腹式呼吸」的步驟如下:
  • 先選擇較為寧靜的環境,坐在椅上或躺下皆可
  • 可將手放在腹部上,當用口呼氣時,感受小腹收縮
  • 當換氣時,慢慢放鬆小腹,空氣自然由鼻孔進入
  • 每天練習10-20分鐘
資料參考: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老人精神科《醒腦錦囊》


尋求支援

當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變得嚴重或者照顧者感到難以處理時,照顧者應及早向家人、醫護人員、治療師或社工求助。

版權所有© 2024 醫院管理局
更新日期: 25/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