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篇
透過不同「活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患上認知障礙症,不等於要停頓一切生活。許多時為避免發生意外,家人會聘請外傭協助照顧患者。但過度的保護和照顧, 讓患者經常呆坐家中,反而令他們的問題惡化。配合患者過往的工作、興趣、教育水平和患者剩餘的能力, 編排有意義的活動能讓患者:
- 建立角色、增加生活滿足感
- 發揮所長,保持自尊
- 維持智能、體能及自理能力
- 保持社交生活
- 提供感官刺激
日常活動
讓患者進行自理活動,例如:洗臉、刮鬍子、化妝等。如患者進行這些活動時有困難,可按能力簡化活動。
家務活動
配合患者從前的習慣和興趣,做家務活動,例如: 抹檯、擺碗筷、執拾衣物、簡單打掃等,可令患者感覺到自己仍然有能力,仍然維持其於家中的角色。
體能活動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平衡和活動能力會逐漸受影響,患者的空間感和判斷力亦會逐漸衰退,大大增加患者跌倒的風險。持續的體能活動有助減慢身體機能的退化。合適的活動包括:在公園散步、跳舞、上落樓梯、伸展、球類運動、游泳等。
興趣活動
按患者的興趣和能力給予合適的興趣活動,例如:織毛衣、聽音樂、到酒樓飲茶、與兒孫見面、行山、捉棋、唱粵曲等。
智能活動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智能會逐漸衰退。記憶、組織和判斷能力等會慢慢失去。智能活動配合藥物治療是目前最有效減慢智能退化的方法。合適的活動包括:現實導向-擺放時鐘和大月曆, 每天讓患者撕中式月曆、打麻雀、捉棋、玩電腦遊戲、撲克遊戲、詞語接龍、看圖片找不同、寫日記、討論新聞時事、手工藝、預備小吃;懷緬活動:欣賞舊照,聽懷舊歌曲;節日活動:包糉,寫揮春。
生活日程
與患者一起制作有規律的生活日程,好好安排患者的作息時間,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避免他們午睡時間過長,影響晚間睡眠。患者更可依從日程,避免忘記或重覆做某些活動。
月曆表記低重要事項
購物清單表協助日常生活
例子:
分類 |
物品 |
食物 |
雞蛋、麵包 |
買浴室用品 |
紙巾 |
買廚房用品 |
水杯,筷子 |
買清潔用品 |
洗潔精 |
|
|
家居照顧
環境佈置
舒適的家居環境有助維持或改善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病情, 使生活更如意。
- 保持固定的家居陳設,不要隨意搬動傢俬或改變家居環境, 以免難於適應。
- 利用對比顏色: 例如淺色牆配深色燈掣,方便患者認出。
- 圖文並茂的標記,方便患者知道物件的擺放位置。
- 為防跌倒:搬走雜物、清理通道、用顏色鮮艷的膠貼貼在高起的門檻。
- 擺放一些個人熟悉的物品例如家庭合照, 患者製作的小手工等,營造舒適環境。
- 出門提示:可把出門提示張貼在大門後,讓患者自我檢查一下隨身物品,如:手提電話、銀包、鎖匙等。
- 播放柔和及患者熟悉的音樂,既可放鬆心情,又可帶起話題,緬懷一番。
- 使用平安鐘、平安手機、防走失手鍊等,對獨居或獨處的患者有一定的保障,更令家人放心上班及外出。
日常生活問卷
比較患者在出現認知障礙症病徵
之前和之後各方面的能力,並根據患者目前的情況在相應的月份下,在各項填上一個分數
如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遇到困難,需要協助,歡迎向醫護人員提出(加上剔號)
自我照顧
家務
外出、購物
其他﹕請註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 認識認知障礙症 - 日常生活錦囊
認知障礙症的情緒行為問題
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患病期間出現不同的情緒及行為改變,每位患者的改變,都不一樣。患者可能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種類及程度的情緒行為症狀。常見的症狀如抑鬱、焦慮、日夜顛倒、疑心大、易怒、妄想、幻覺等。
這些症狀為患者帶來額外的障礙,令他們的認知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生活質素大大降低。同時,這些症狀也往往成為照顧者壓力的來源,精神及體力上沉重的負擔。
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情緒或行為症狀時,其實並非刻意為照顧者製造問題或令他們難堪。患者可能受認知能力衰退、身體或環境因素、人際關係或藥物等影響, 以致無法清楚表達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視長者為VIPS
我們應尊重和接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相信他們仍有價值。因此,我們會善用長者的剩餘能力,讓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會過份地替他們完成。同時, 要營造「零挫敗」的環境。此外,亦盡量避免用幼稚的語氣與長者接觸,令他感到自卑和難受。Brooker (2004) 認為與認知障礙長者溝通的正確方法是說話內容要簡潔、句子要短、重複重點、速度要慢、聲線要肯定、呼叫長者名字、盡量只問「是」與「否」的問題及與長者保持眼神交流。
基特沃特教授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何謂「以人為本照顧」(Person-centred Care, PCC),他把抽象複雜的照顧理念轉化成簡單、易記的公式:
「以人為本照顧」主要四大元素組成,分別是﹕
- VALUE 重視:從心重視及尊重每一位長者
- Individual 個人化:視長者為獨立的個體,進行個別化評估及照顧計劃。
- Perspective 從長者的觀點與角度出發:把自己的價值觀放下,學懂從長者角度觀看世界。
- Social 正面的社交環境:無時無刻為長者提供正面及滿有關愛的環境
*資料來源: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 – “社會實戰分享集”
當認知障礙症患者出現行為問題時,我們往往會覺得難以處理。或者有些人會企圖用各樣的方法去改變患者的行為。請注意,有時接受、容忍一些對患者或身邊的人沒有太大傷害性的行為,可減輕雙方的壓力。
但當發現患者的行為問題必須要處理時,我們應細心留意患者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以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Antecedent)前因或導火線需要觀察的東西例如﹕
- 有什麼人物、地點、時間和事情容易引發該行為?
- 患者有什麼個人喜好、習慣、需要或害怕的事情會引發這個行為?
例子1外傭放假,沒有出公園逛一逛,整個下午都在睡覺
例子2天氣變涼未患病前也不太享受沖涼
(Behavior)事發時的行為需要觀察的東西包括﹕
例子1晚上在屋內四處遊走
例子2不願洗澡
(Consequence)行為所產生凡結果需要觀察的東西例如﹕
- 行為對患者有甚麼影響?
- 身邊的人有甚麼反應?會否令患者的行為變得更嚴重?
例子1晚上在櫃桶中找到剪刀來把玩,易發生意外,令家人未能安寢
例子2家人呼喝患者去洗澡,患者更加抗拒,令雙方關係變得緊張
要改善問題行為,就要着手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的發生及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的情況。
如在上述例子1中
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 可以是:在外傭放假的日子,帶患者到日間中心活動或者在家中給予其他活動
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可以是:把剪刀收藏在患者不能找到的地方
如在例子2中
避免A (前因或導火線) 可以是:開暖爐使浴室變暖;
把洗澡的環境變得更舒適;若患者喜歡的話可考慮使用香薰
改善C (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可以是:避免與患者正面衝突,嘗試用溫柔的聲線鼓勵患者洗澡;或者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待他忘記後再用其他方法吸引他洗澡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沒有一試萬靈的方法,上述的例子亦只是一些簡單的表達。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通常都需要照顧者細心觀察及多次試驗才能找到。
資料來源:香港老人科醫學會 - 認知障礙症的情緒行為管理
如何紓緩「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的壓力?
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受損,加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令照顧者需要協助患者編排較複雜的日常活動(如家人聚會,覆診安排),並承擔一些額外的責任(如財務處理,陪同覆診)。研究指出照顧者面對患者的轉變,普遍感到沮喪、憤怒和內疚,並出現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如雙方溝通減少、親密度下降等)。假如照顧者未有採取有效的減壓方法,部份人可能感到抑鬱、身體不適和經濟壓力。
一、照顧者不妨運用以下方法,紓緩照顧壓力:
- 裝備自己
可多方學習照顧方法,例如參與相關的講座或工作坊,參考網上資訊,或多閱讀相關書籍或單張等
- 善待自己
容許自己安靜下來,在家中歇一歇或小睡片刻;或到公園散步,享受一下大自然景物;享受一些娛樂活動,如看一場電影等
- 多加肯定
照顧者多肯定自己對患者所付出的關懷和努力,加強照顧患者的個人意義,相信自己的所付出的是值得而沒有白費
- 壓力處理
要紓緩照顧壓力,實踐健康生活模式至為重要。照顧者需保持良好睡眠習慣,維持均衡飲食,保持積極思想,練習鬆弛技巧,並且勤做運動
- 情緒疏導
照顧者亦要體諒自己同樣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宜與可信任的親友傾訴,不宜過份壓抑情緒,或勉強自己事事呵護患者
- 親友協助
為免照顧者獨力承擔照顧患者的責任,出現「孤軍作戰」的狀況,照顧者可安排親友協助,如在日間陪伴患者,或將家務分工
- 社區支援
照顧者可鼓勵患者參與社區中心舉辦的認知訓練小組、講座或支援照顧者服務
二、鬆弛練習如何提升專注力?
不論「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遇到壓力時,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神經會受到刺激而出現「作戰或逃走」反應。研究指出當人長期受壓容易令專注力下降,精神難以集中,令大腦負責學習及記憶的「海馬體」(Hippocampus)的功能受到影響。故此,學習有效鬆弛技巧,有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或照顧者改善專注,保持學習能力。
長期受壓的「作戰或逃走」反應:
生理方面 |
情緒 |
思想/認知 |
頭痛
心跳加快
肌肉收緊
血壓升高
消化不良
|
緊張
抑鬱
失去興趣
|
精神難以集中
專注力下降
思想負面
猶豫不決
|
| | |
「腹式呼吸」是其中一種有效的鬆弛技巧,針對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而設計,有助紓緩心跳及肌肉的張力。長期練習,有助加強副交感神經,令身體進入鬆弛狀態。練習「腹式呼吸」的步驟如下:
-
先選擇較為寧靜的環境,坐在椅上或躺下皆可
-
可將手放在腹部上,當用口呼氣時,感受小腹收縮
-
當換氣時,慢慢放鬆小腹,空氣自然由鼻孔進入
-
每天練習10-20分鐘
資料參考: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老人精神科《醒腦錦囊》
尋求支援
當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變得嚴重或者照顧者感到難以處理時,照顧者應及早向家人、醫護人員、治療師或社工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