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據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約有超過四億二千萬人口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患者,預計至2040年,患病數目將會增至六億四千萬。目前,本港約有七十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一成,即每十名港人便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發病率方面,年齡35歲以下人士當中有2%患上糖尿病。而年齡65歲以上的人士當中,更有超過20%患上糖尿病。
1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我們進食碳水化合物(包括糖分、澱粉質等)時,經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成為血糖。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協助血糖進入細胞以供運用。
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正常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血糖值的標準
Description of Table 1空腹血糖水平 | ||||
---|---|---|---|---|
< 5.6 mmol/L | ≥5.6 to < 7 mmol/L | ≥7 mmol/L | ||
餐後兩小時血糖水平 | < 7.8 mmol/L | 正常 (Normal) | 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 糖尿病 (Diabetes) |
≥7.8 to < 11.1 mmol/L | 血糖耐量異常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 血糖耐量異常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 糖尿病 (Diabetes) | |
≥11.1mmol/L | 糖尿病 (Diabetes) | 糖尿病 (Diabetes) | 糖尿病 (Diabetes) |
註:美國糖尿協會(ADA)提議,空腹血糖之正常水平應低於 5.6 mmol/L。若空腹血糖介乎等於或超過5.6至少於7 mmol/L,便應視為空腹血糖異常
空腹血糖異常 (IFG) 及血糖耐量異常 (IGT) 是指人體血糖值介乎正常與糖尿病血糖值之間的一個中間狀態,亦即前期糖尿病。研究發現血糖耐量異常人士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比正常人高。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見附註)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
附註: 空腹的定義為禁食八小時以上。
2
以下類別人士有較高機會患上糖尿病:
3
肥胖是一個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預防肥胖去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以下是一些預防肥胖建議:
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每年作適當的身體檢查有助及早偵測疾病。
4
糖尿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成因亦略有不同:
5
部分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亦有部分患者可能沒有上述徵狀,因此建議定期檢查身體,避免延誤醫治。
6
7
糖尿病暫時未有根治的方法,病人必須遵從治療方案,以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按糖尿病的類型及嚴重程度,病人須接受不同模式的治療。
(一) 飲食治療
所有糖尿病人均需遵從飲食治療。不同人士的熱量需要有別,患者宜諮詢註冊營養師設計適合自己的飲食餐單,以助控制病情,穩定血糖。一般原則如下:
(1) 均衡飲食,定時定量,以「少食多餐」為原則,有助穩定血糖。
(2) 適量進食含碳水化合物之食物(包括五穀類、根莖類植物例如薯仔、水果、奶品類)。
(二) 口服降血糖藥種類
醫生會根據個別病人的身體狀況、對藥物的反應及其血糖控制情況,去決定藥物處方。
Description of Table 10種類 | 功能 | 例子 |
---|---|---|
磺胺尿酸劑 (Sulfonylureas) | 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 | Tolbutamide Gliclazide Gliclazide MR Glimepiride Glipizide |
雙胍類(Biguanides) | 減少肝臟製造葡萄糖,增加身體組織(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及減少葡萄糖在腸胃道的吸收 | Metformin Metformin XR |
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 減慢小腸吸收葡萄糖,從而避免進餐後出現過高血糖 | Acarbose |
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 Sensitizer) | 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使葡萄糖進入細胞,從而降低血糖水平 | Pioglitazone |
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 (Dipeptidyl Peptidase-4 Enzyme Inhibitors, DPP4) | 抑制DPP4分解由腸道細胞分泌的荷爾蒙GLP-1,從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 Sitagliptin Vildagliptin Linagliptin Saxagliptin Alogliptin |
胰島素促泌劑 | 刺激胰臟細胞分泌胰島素 | Repaglinide |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 | 令腎臟減少回收葡萄糖,而多餘的葡萄糖會隨尿液排出體外 |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Canagliflozin |
(三) 胰島素注射
胰島素注射是希望模仿正常人胰島素分泌方式控制血糖。這個治療方法適用於1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已使用口服降血糖藥但未能控制血糖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胰島素注射劑可按藥效產生所需時間及藥效持續時間的長短分成速效、短效、中效、長效及預混合五大種類。一般而言,醫生會決定病人需要的胰島素種類、注射劑量及次數。病人經醫護人員訓練後可自行注射胰島素注射劑。
(四)腸促胰島素針劑 (Incretins Mimetic)
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 是較新的藥類,與人類腸道內的荷爾蒙腸促胰島素相似。GLP-1RA 作用是提升胰島素的分泌以控制血糖。
8
(一) 急性併發症
(二) 慢性併發症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
器官 | 併發症 |
---|---|
腦 | 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
眼睛 | 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
心臟及血管 | 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
腎臟 | 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
足部 | 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 (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
理想的血糖控制可減低併發症,透過以下方法可得知血糖控制情況:
(1)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它會將氧氣帶到身體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當血液中的葡萄糖附在血紅素上,會與血紅素結合成為糖化血紅素(HbA1C)。由於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3個月,透過量度糖化血紅素,便可反映病友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理想的HbA1C水平應保持在6.5%以下。有研究發現,HbA1C每下降1%,可以降低21%因糖尿病而死亡的風險,以及37%微血管病(如視網膜病變、腎功能衰竭等)之風險。
(2) 空腹及餐後血糖值
Description of Table 4血糖值 (mmol/L) | 理想 | 普通 | 欠佳 |
---|---|---|---|
空腹 | 4.0-6.0 | <8.0 | >10.0 |
餐後2小時 | <8.0 | <10.0 | >12.0 |
研究發現,病人如可以定期自我監察血糖,能有助血糖控制,從而減低出現併發症。
9
病人必須透過學習班以及其他途徑,正確學習並承諾對自身疾病的良好管理,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 控制疾病
(二) 預防併發症
(三) 攜帶注明為糖尿病患者的手環或咭
(四) 按時定期覆診及接受評估,及早偵測及處理併發症
淺談糖尿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