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指的是大腦或脊髓的腫瘤。這些腫瘤可以是原發性或繼發性的。在成年人中,繼發性腫瘤較為常見,佔所有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一半以上。香港每年約有一千宗新增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個案,其中20-30%為惡性,大多數患者診斷年齡在45歲或以上。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預後因良性或惡性、病理類別和腫瘤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分別。這些腫瘤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或神經功能障礙。香港每年約有三百人因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而死亡。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並非無法治愈。近年來,治療技術有顯著的進步,令治療效果有所提升,副作用亦愈來愈少。

(感謝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 顧問醫生吳宇光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脊髓。大腦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大腦、小腦和腦幹。每個部分都負責重要的神經功能。

大腦由兩個半球組成,負責肢體活動和感官功能、認知、記憶、語言和性格等。小腦控制無意識動作,包括身體平衡和協調。腦幹控制許多維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如意識、血壓、心率和呼吸。它也作為神經訊號傳導的中心,所有往返身體和大腦或小腦的訊息都會經過腦幹。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是由大腦或脊髓中出現不正常的細胞增生。它們可以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也可以來自身體其他部位起源的癌症擴散(繼發性腫瘤)。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通常以起源細胞命名,並且可以是良性或惡性的。良性腫瘤生長較慢,有明確的邊界。常見種類包括腦下垂體腺瘤、神經鞘瘤和具有良好細胞分化的腦膜瘤。在治療後,它們復發的風險相對較低,預後亦較好。相較之下,惡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生長速度則比較快,邊界和外膜不完整,可能入侵或壓迫周圍組織,導致神經組織的損傷。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腫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和星狀細胞瘤。一般而言,它們有相對高復發率和較差的預後。

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是從起源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擴散到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普遍經血液擴散。常見的癌症種類包括肺癌和乳癌。偶爾這些轉移在其原發癌症的診斷或治療多年後發病。
 
2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成因至今不明。然而,有某些因素可能增加此病的風險,包括:
  • 年齡: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在45歲以上的人中更為常見。某些類型的腦腫瘤,如髓母細胞瘤,幾乎只在兒童身上發生。
  • 性別:男性患上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機率比女性更高。
  • 家族病史:有家族成員患有膠質瘤的人可能有更高的風險。
  • 接觸輻射或在工作中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如甲醛、氯乙烯和丙烯。
3
醫學界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確切成因仍未確定。只有少數個案是由遺傳或化學物質所導致。因此,目前並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迄今為止,沒有證據顯示使用手機與腦腫瘤的發生有任何關聯。

另一方面,提高對腫瘤相關症狀的認識可以促進提早診斷及治療。
 
4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症狀取決於其位置、類型和大小。由於大腦和脊髓的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神經功能,不同位置的腫瘤會導致相應的神經症狀。一些常見症狀包括:
  • 癲癇
  • 頭痛、頭暈、耳鳴
  • 噁心或嘔吐
  • 四肢無力、肢體不平衡或局部癱瘓
  • 視力下滑或重影
  • 臉部肌肉麻痺或刺痛
  • 言語問題、語言理解或表達困難
  • 意識混亂、性格改變或記憶衰退
  • 大小便失禁
腦部腫瘤也可能導致顱內壓升高。症狀可能包括頭痛(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時可能會更嚴重)、嘔吐或意識模糊。位於腦下垂體的腫瘤可能導致荷爾蒙分泌過多或受損。
 
5
除了臨床病史和身體檢查之外,對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常見檢查包括:
  • 電腦斷層掃描(CT):用於顯示腫瘤的大小和位置。
  • 磁振造影(MRI):提供高解析度影像以做出臨床診斷,及幫助計劃手術或放射治療。
  • 正子斷層掃描(PET):在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個案中,用於檢測原發癌症的來源。
  • 病理診斷:對於某些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病理是確認診斷、腫瘤分類以及評估預後的黃金標準。病理診斷可以在手術切除後,或透過組織活檢獲得。
6

取決於腫瘤的類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許多患者需要結合多種治療方式。醫生將根據個別腫瘤和患者特徵(例如年齡、合併症、腫瘤位置和相關治療風險)來制定治療方案。一般來說,原發性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治療方法不同。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治療方案包括:

外科手術

如果手術可行,這是大多數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目的是盡可能和安全地切除整個或大部分腫瘤。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日益完善,神經外科醫生能夠更有效、更安全地切除腫瘤,提升復原機會,及大大減少副作用。對於某些情況,例如腫瘤位於大腦敏感區域附近,手術風險或會很高,而需要其他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

放射治療是指利用高能量放射線殺死腫瘤細胞。它常見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並且在某些腫瘤類型中與化療聯合使用。近年來,放射治療技術有顯著的進步,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和顱內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S)。這些技術提升了治療的精準度,用高劑量的輻射針對腫瘤細胞,同時有效的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照射和導致神經系統併發症的風險。

化學治療(俗稱化療)

化療是指使用藥物殺死癌細胞,可透過口服或靜脈途徑。化療也常與放射治療結合使用。對於某些患者來說,腫瘤已無法根治。在這些情況下,化療亦是有效的舒緩性治療,其目的是控制腫瘤、緩解症狀和提高生活質素。

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局部治療,例如放射治療或手術(如上所述)是常見的治療選擇。此外,病人通常亦需要針對其原發癌症進行抗癌治療,以實現整體疾病控制。這些包括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治療的選擇取決於原發癌症的類型。

 

7

不同的治療方式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包括:

  • 手術:可能出現神經功能受損,例如四肢活動能力受損、感官障礙、認知或記憶力下降、語言或吞嚥功能受損。其中一些併發症也可能與本身腫瘤的影響有關。其他可能出現的手術併發症包括出血、感染和傷口問題。
  • 放射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疲倦、頭皮反應、脫髮、噁心或嘔吐、頭痛、長期記憶和認知能力下降。高劑量放射治療也可能導致正常腦組織壞死,但一般而言機率較低。
  • 化療:副作用可能包括疲倦、口腔潰瘍、噁心或嘔吐、食慾不振、腹瀉、脫髮和免疫系統減弱。
8

準備和認知:患者及其照顧者應了解疾病及治療相關的資訊。事先更加了解和做好準備可以促進治療過程和積極應對。

治療與追蹤:按照醫護人員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定期跟進和覆診有助於監測病情進度和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復健護理: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患者常存在神經功能受損,如活動能力、語言和吞嚥能力等。參加針對患者需求度身定制的復健計劃,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可以幫助逐步訓練和改善神經功能。

照顧行動不便的病人: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患者可能依靠照顧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如進食、如廁、洗澡等方面。家人的支持對患者的治療和復健十分關鍵。醫療團隊的建議,以及醫療社工和社區的支援亦可以幫助患者的照顧和康復。

健康生活方式:建議充足的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維持適當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接受化療的患者應避免進食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包括蔬菜、肉類、家禽、蛋、海鮮等)和生或未經高溫消毒的乳製品,減低感染風險。

心理健康:情緒支持和積極的態度對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患者和照顧者在應對疾病和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醫療社工可以提供相關的建議,包括心理輔導等方法幫助緩解負面情緒和壓力。
回上
本地及海外支援組織
回上
相關資料
回上
相關錄音片段
回上
相關錄像影片
回上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