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的名稱是按出現癌變的細胞而命名的,最常見的有三種,包括基底細胞瘤、鱗狀細胞瘤(兩者統稱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其他皮膚癌病,如汗腺和毛囊出現的皮膚癌則很罕見。
(一) 基底細胞瘤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約60%的皮膚癌都屬此類,也是最易治療的一種,患者大多是40歲以上的人士。基底細胞瘤常見於頭、頸和上身的外皮,鼻子也是常見的部分。發病部位的面積不大,在臉、耳或頸出現,大多像一粒珍珠;如果於胸背出現的話,則會呈鱗狀或像枯死的皮塊。患處有時會出血,甚至出現潰瘍,結痂後又會再復發。
基底細胞瘤增生較慢,亦較少擴散,但不治療的話,會進入皮膚內部,侵害鄰近組織,令治療變得困難。
(二) 鱗狀細胞瘤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鱗狀細胞瘤的發病率約佔皮膚癌的30%,患者多為50歲以上人士。患處一般會呈紅斑、小結節或潰瘍,多出現於經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例如頭、頸、手和前臂等,但有時亦會在上身和腿部出現。如果出現在嘴唇或耳朵等位置,侵害性較高,也較易擴散。
(三) 黑色素瘤 ( Melanoma)
黑色素瘤癌雖然只佔皮膚癌的10%,卻是最嚴重的皮膚癌,死亡率亦是全部皮膚癌之冠。患者的癌細胞會迅速生長,通常在患病初期已有擴散的跡象,可以擴散至肺、肝或大腦。
亞洲人的黑色素瘤癌常出現於陽光不易照射到的位置,例如腳掌、手掌、指甲床或黏膜薄膜等。初起時皮膚上會冒出一個新斑點,或是身體上原有的斑點或痣產生變化,例如面積擴大、形狀改變或顏色轉變,過程由數星期至數個月。黑色素瘤的形狀一般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驟看以為是污跡,顏色亦不一,又或傷口呈衛星狀,有可能急速增大。若出現這些情況,便應立即到醫生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