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在香港並不常見,死亡率也較低。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4年共有795人患上甲狀腺癌,其中男性有147人,女性648人,而死亡人數有44人。甲狀腺癌的患者一般為中老年人,而其中的乳頭狀癌更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兒童很少患上。另外,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比男性高。 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以目前的醫學技術來說,即使甲狀腺腫瘤仍很小,醫護人員也能偵測得到,新式療法亦令治癒率提高。不過,正是由於它發展緩慢,如果你曾患過甲狀腺癌,有機會在多年後再次復發,所以必須定期跟進。 (感謝基督教聯合醫院腫瘤科顧問醫生關仲江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甲狀腺癌可分為四類,發病對象不同,治療方法也可能不同: (一) 乳頭狀癌 (Papillary):最普遍的一種,多出現於年青女性身上 (二) 濾泡狀癌 (Follicular):第二普遍的一種,大多發生於較年長的人身上 (三) 髓質癌 (Medullary):罕見的甲狀腺癌,家族遺傳的機會較高 (四) 退行發育癌 (Anaplastic):罕見的甲狀腺癌,患者多為60歲以上,癌瘤的生長速度較其他甲狀腺癌快,也不易治理。沒好好治理的乳頭狀癌會演變為此種癌症。 除以上類別外,甲狀腺也可能出現淋巴瘤,屬於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一種,不過很罕見。
甲狀腺癌的成因仍不清楚,有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甲狀腺癌常見的徵狀包括:
甲狀腺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可能會令你忽略或以為是其他疾病,假如你有懷疑,應該到醫生處檢查清楚,以免延誤病情。
(一) 外科手術 甲狀腺癌主要是以手術治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情況,決定只切除部分甲狀腺或是整個甲狀腺。 在進行手術時,醫生亦會檢查甲狀腺附近的淋巴結有沒有受癌細胞影響;如果癌細胞已開始擴散到甲狀腺以外的地方,醫生會把甲狀腺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 在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後,病人須要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替代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這亦可以幫助抑壓甲狀腺刺激荷爾蒙(TSH)的分泌。如果甲狀腺刺激荷爾蒙處於高水平,有可能會刺激剩餘的癌細胞,令癌症復發。 (二) 放射性碘治療 切除手術後,如果癌細胞未能完全清除、出現轉移或擴散的情況,病人可能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療。這是一種體內放射治療,放射性碘以膠囊或液體形式給病人吞服。甲狀腺癌細胞會吸收碘,然後被當中的放射性物質摧毀,而正常細胞則很少受到影響。 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前約四星期,病人需停止服用甲狀腺荷爾蒙,因為甲狀腺荷爾蒙會阻礙吸收放射性碘而令其失去療效 ; 病人或可改用注射人體甲狀腺刺激荷爾蒙(rhTSH),以避免因停服甲狀腺荷爾蒙而引起的問題。另外,在治療前約兩星期,病人開始停止進食碘含量高的食物,例如海鮮、加碘的食鹽、咳嗽藥等,也要避免吃蛋、芝士或飲用牛奶等,以免影響療效。 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四至五天內,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隨尿液、血液、唾液及汗液等排走,因此這段期間要在醫院接受隔離,避免接觸其他人,待數天後當輻射量降至安全水平便可出院。 放射性碘不會為病人帶來長遠影響,女病人將來也可以正常懷孕,不過在接受治療後首年內,病人不宜懷孕及餵哺母乳。 (三) 體外放射治療 如果手術後仍有癌細胞殘留於頸部、或無法以手術移除癌腫瘤,醫生會考慮採用體外放射治療。這方法較常用於治療髓質癌及退行發育癌。假如癌症復發,也可能使用這種方法治療。 進行治療前,醫院須要為病人製造適合頭頸的透明膠面具,這面具與治療床連接,以確保放射治療時病人的頭部處於正確位置。整個療程通常約六至七星期。 (四) 標靶治療 當一般常用的治療如手術和放射性性碘變得無效時,可考慮使用標靶治療藥物。
進行手術切除甲狀腺後,病人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副作用:
接受放射性碘治療時,可能出現以下副作用:
如果接受體外放射治療,則有可能有以下副作用:
大部分的副作用只是短暫性,如果感到不適,可跟醫護人員商量,看看有沒有紓緩的方法。
(一) 手術後的護理 手術後,應盡早下床走動,如果仍需臥床,應跟隨治療師的指導,定時作足部移動及深呼吸。為了保持氣道暢通,需要以半坐的姿勢臥床。手術後一段時間內,病人吞嚥時會感到痛楚,可能要進食流質或較軟的食物。 (二) 定期服藥 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所需藥物 (例如甲狀腺荷爾蒙、鈣片及維他命D)。 (三) 定期覆診 定期覆診及跟進檢查對偵察癌症復發是很重要的,即使甲狀腺已被切除,也一樣有復發機會。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半年,醫生會安排病人進行同位素碘全身掃描及抽血檢驗甲狀腺球蛋白,以確定沒有殘留癌細胞。此後醫生會定期替病人進行頸部檢查及抽血檢驗等,偵察復發。 (四) 攝取充足的營養 如果因治療的副作用而暫時無法正常進食,可先以飲用高營養及高熱量的營養補充飲品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