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繼癌症後,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已成為本港第二號殺手疾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s)是心臟病中的主要類別,據衞生署2015年的資料顯示,冠心病的死亡人數佔心臟病總死亡人數66.6%。

近年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四十多歲已患有此病並不稀奇,部分人第一次病發前可能不會出現任何徵狀,而忽略了患病的可能性。

(感謝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主管陳藝賢醫生審閱本頁內容)

1

「冠心病」的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

冠狀動脈是一組血管,供應氧氣及營養給心臟肌肉,以維持心臟的運作,因血管的分佈形狀似皇冠而得名。

若因某種原因令冠狀動脈血管腔內收窄或閉塞,供應給心臟的血流會減少,以致向心臟肌肉供應的氧氣減少或停止。病人會出現心絞痛,情況嚴重時可致心臟病發。

2
許多風險因素可誘發冠心病,以下將風險因素分為三類:
 (一) 生活方式
  •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的飲食習慣應為低鹽,低糖,低脂肪和高纖維; 每天應該吃五份蔬菜和水果)
  • 缺乏運動
  • 過重和肥胖
  • 吸煙
  • 精神壓力
(二)患有慢性疾病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血脂
三)環境因素
  • 空氣污染
  • 噪音污染
3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及早治療慢性疾病至為重要。
良好生活習慣:
  • 健康飲食
    • 低鹽: 攝取過多鹽份,可導致血壓升高,應減少選擇鹽份高的食物,包括加工及醃製食品,醬料等。每天攝取不超過2克的鈉(即一茶匙的鹽)。
    • 低糖: 避免進食高糖份的食物及飲品。於正常體重的人來說,糖的攝取應少於總能量攝入的10%,即相當於50克(約12平茶匙)
    • 低脂: 脂肪的攝取應少於總能量攝入的30%。不飽和脂肪(常見於魚,牛油果,堅果,葵花籽油,菜籽油和橄欖油)優於飽和脂肪(常見於肥肉,牛油,棕櫚和椰子油,奶油和芝士)。亦應避免反式脂肪(常見於加工食品,快餐,零食,油炸食物,曲奇和人造牛油)。
    • 高纖維:每天攝取5份蔬菜或水果
  • 1星期5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或每星期至少做共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
  • 不吸煙
  • 保持心境輕鬆,避免過度緊張,培養健康身心的活動,減低精神壓力
 
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慢性疾病:
  • 檢查血壓
  • 檢查血脂
  • 檢查血糖
4
脂肪性物質凝聚在冠狀動脈血管內壁,使血管收窄,甚至閉塞,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5
動脈粥樣硬化需要長時間形成, 第一次心臟病病發前可能不會出現任何徵狀。
冠心病的徵狀可包括:
  • 心絞痛: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可能在劇烈運動後或情緒激動下產生心絞痛,病人胸前可能感到壓迫性的痛楚,有如被石壓着,疼痛可擴散至手臂、肩膀、頸部和下顎,休息數分鐘後可能會好轉。
  • 呼吸困難:病人在活動時會感呼吸困難及疲累。
  • 其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心悸、暈眩、出汗
病人心臟病病發時,心絞痛可能在休息後仍然持續。
6
  • 摘取病人病史
  • 臨床檢查包括量血壓
  • 血液檢驗包括血糖和血脂
  • 心電圖
  • 運動心電圖 
  • 心臟超聲波
  • 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 磁力共振掃描心臟顯影
  • 冠狀動脈造影
7

相片

除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療潛在的慢性疾病外(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針對冠心病的治療可包括藥物,導管介入和心臟手術。
藥物治療:
  • 亞士匹靈和其他抗血小板藥物
  • β受體阻滯劑
  • 血管擴張劑
  • 血管緊張素轉換酵素抑制劑 (ACEI)
  • 鈣離子拮抗劑
  • 降膽固醇藥物
介入導管治療:
  •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  將收窄的血管擴張,增加心臟功能,令心絞痛減少。當心導管及冠狀動脈造影時,發現有嚴重收窄、阻塞的部位,醫生會施行介入治療術,以特製球囊擴張血管並放入合適的支架,保持血管暢通。介入治療術亦可用於急性冠心病發作時,以拯救生命。此治療的併發症可包括出血、心臟病發、中風、死亡等。
心臟手術治療:
  • 血管繞道手術 (俗稱搭橋手術):  是一項開胸的外科大手術。醫生利用從病人身體其他部份摘取的血管接駁做成橋樑,讓血流繞過阻塞部位,將血流由主動脈經橋樑帶到受損的心肌。手術可引致嚴重的併發症, 應與醫生詳細商討。
8
  • 心肌梗塞:於血流完全被阻塞或近乎完全被阻塞時發生。若非緊急救治,心肌會嚴重或永久性受損。
  • 心力衰竭
  • 心律不齊
 
回上
本地及海外支援組織
回上
相關資料
回上
相關錄音片段
回上
相關錄像影片
回上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