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又一個星期六,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健康資訊天地找來的嘉賓有醫管局健康推廣經理RUBY,早晨!以及家庭醫學及專科醫生朱惠生醫生,早晨!
        我知道今天帶來一個新的話題與我們分享,就是關於腸胃炎的。
        對啊,好像夏天比較常見。我想朱醫生在診所都見到比較多。其實這個名字我們常常都聽到,但是事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基本上,腸胃炎亦即是腸胃發炎,其實意思即是你的腸部生病。但常常發生的腸胃炎只不過是進食了一些不衛生的食物。在夏天炎熱的天氣下,食物處理方面特別容易出現問題,所以使至夏天才常常出現腸胃炎的問題。
        我覺得「腸胃炎」這三個字有少許被輕視。「你肚痛?是腸胃炎吧。」像是大家沒有去正視這件事。當然我也知道不去正視,接續下來會衍生很多的問題。
        這是真的。我覺得有時候「腸胃炎」甚至是用濫了 。有些人無論是痾嘔肚痛都稱作是腸胃炎。但,第一是,其實可以有其他的腸胃炎的,譬如一些自我免疫類的腸胃炎,如:克隆氏病,都是一種腸胃炎,但我們今天不是談論這些。所以,腸胃炎可涉及的病症是很廣闊的。我們現在主要談論一些感染性的腸胃發炎,夏天來說,兩大類比較普遍發生的,一是細菌性的,細菌性通常是處理食物時出現問題,涉及:金黃葡萄球菌、一些桿菌,如肉毒桿菌。食物處理不當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毒素,進食後就會使至又痾又嘔的症狀出現。最近也關了幾間壽司店,食物處理不當就會出現這些問題。另一個是比較傳染性的,一般來說平時冬天病毒比較活躍,但夏天的感染腸胃的病毒反而比較活躍。因為平時我們一般覺得在低溫的環境,病毒比較活躍,但譬如說近期常常談論的腸病毒。腸病毒反而是春夏之間,天氣回暖的時候是比較活躍的,所以你會發現是感染的熱潮。
 
為什麼說腸胃炎影響大?是因為腸胃炎影響身體部份廣泛,由食道一直病至到腸部。食道也算腸胃炎?食道很短,病患很少對它有影響,所以也可以說是由胃開始,但由胃至腸計算是足足距離很遠。而且不單是距離問題,加上小腸的面積連絨毛計算是皮膚表面面績的五倍。所以,你可以想像病的時候的「失水」就像是很熱的時候皮膚的「失水」。所以,腸胃炎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失水」。很缺水的,縱使你未必感覺到。你出汗的時候你能看得見,但係腸裡面的時候你是很難看見的。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很大量的水份的。
當中說的「失水」是否在說痾嘔時候的所失的水份?它會失了去小腸的部份,但你未必知道,因為去到了大腸的部份,有便意的時候才會感覺到。之前就不會,所以你想一想,每個人都試過腸胃炎的。你想一想,感冒時不是覺得很「病」,但到了腸胃有問題的時候,人就會又暈又冒冷汗又虛弱,為什麼?因為你單單用範圍去比較就清楚影響是大很多倍。
虛弱或是好軟弱的感覺是否來自失水和電解質?電解質是的,水份也是,但其實細菌也會產生刺激,譬如有毒素,有許多甚至是神經毒素,如肉毒桿菌,會使腸部停止運作,所以會產生肚漲的感覺。也有些會刺激肌肉收縮,所以會出現絞痛的情況。所以視乎細菌的刺激種類。
剛才朱醫生有大概說明細菌性和病毒引致的腸胃炎,也提到過一些癥狀。
如果是一些毒素性的,因為已經製造了一些毒素,而且很多時候是一些神經毒素,這些毒素一接觸到胃部時,已經會有感覺。所以很多時候細菌性的感染是二至十二小時就會發作。這個重要,作為追查食物毒素的來源。意思即是,譬如一些肉放太久,有事的雞肉放太久,分解了一些毒素出來,你會發覺很靈。未到下一餐就已經會開始發病,身體就會見得發軟,如若是胃部有事的話,會嘔。因為胃太不舒服,肌肉就會強烈收縮,就會很劇烈地嘔吐。但你要明白,無論是嘔吐或是肚痾,都是在幫助身體,目的就是將毒素排走,即等於食錯東西洗胃一樣。就是盡快將毒素排走,你會發覺這情況下,不會有嚴重肚痾,只會有輕微肚痾,這時也會身體發軟,冒冷汗又會輕微發燒,但只要過多十二小時左右,就會精神回來。
如若是其他,食不新鮮的雞肉,又或是蛋有沙門氏菌,又或是一些腸病毒。這些就會是十二至廿四小時才會發病,而腸病毒的感染期甚至會去到兩天以上,所以會難以追蹤病毒源頭。也因為隔了段時間,你會慢慢感覺身體發軟、發燒、肚漲,在未有肚痾發作前,人都會繼續進食,只會感到不適,直至病菌去到大腸才會有絞痛,到小腸時還未有。
有些人的腸胃比較敏感,會否比較難知道自己是輕瀉還是腸胃炎呢?會否使至耽誤求醫時間?
所以我們就會認識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要懂得和自己的身體溝通。若果你知道自己的身體有什麼特質,譬如一些人食較肥膩就會不適,這些人會知道過了幾小時後就會回復正常。但如果你真的是感染腸胃炎,你在休息幾小時當中也會感受到。真的發病時,你都會預計自己未來兩三天不斷肚痾。而醫生所開的「止痾藥」,其實是不止痾的,這一點大家是需要明白的。「止痾藥」唯一發揮的作用就是停止腸部的運作。所以只會令情況更差,只是將病菌困在腸部。一般在醫學上我們是不贊成的,原因是,正如我剛才所講,腸部的不斷排水其實是想沖走裡面的污物,其實將污物留在裡面只會將腸部浸在不潔淨的污物更長時間,所以現時醫學界都會認為對兩歲以下的病患嬰孩是絕對不應該開止痾藥。因為曾經有案例是醫生開一些止痾藥給嬰孩吃,而真的止痾後,病菌進入血液,引發更嚴重的疾病。所以止痾藥並非真正有效幫助腸胃炎。所以你要明白,發病到肚痾是有個時間差的。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甚至所有成年人都應該留意,有時會覺得醫生殘忍,嚴重肚痾時也不開止痾藥,其實是需要明白背後的原因。始終止痾只會對事情更壞。
我是一個經常腸胃不適的人,所以我很清楚。有時候你能夠肚痾,你不會很辛苦,你能排出污物,反而更舒服。腸部積水會使肚漲,肚痾能排走積在腸部的水,反而不會辛苦。有時嘔吐會比肚痾辛苦,所以醫生有時會開止嘔藥,因為嘔會使至病人食欲不振,不能補充水份,這樣便糟糕。因為腸胃炎的時候只要能補充得到流失的水份,就無大礙,只要大約三天就會完全康復。不斷嘔吐則屬較嚴重的,所以有些情況嚴重的病人,醫生會建議留院,就因為需要從靜脈補充水份。
究竟嚴重程度幾高的腸胃炎必須要求醫?又甚至什麼情況需要住院?
醫生會主要觀察病人心臟循環的情況,就是觀察是否有脫水的情況,因為一個嚴重的腸胃炎會使身體流失百份之五至十的水份,而癥狀是流失超過百份之五的水份的病人,而他是無法飲水,醫生便需要協助病人補充水份,因為持續下去病人的身體會負荷不到,他的腎會出現問題,腦部不夠血液循環也會出現頭暈,這種情況醫生就需要處理了。
但病人無法清楚自己的缺水情況,又應該如何判斷何時求醫?
身體不適、頭暈、軟弱就可以求醫。有時候觀察舌頭,也見得十分乾,另外一些年輕人的皮膚在拉扯後緩慢回彈也是嚴重缺水的跡象。
飲水飲得多除了有補水的功用外,會否可以加快肚痾,以加快排走毒素的速度呢?
作用不大,因為飲水時的水份大部份已經被胃部和之前的器官所吸收,而用作肚痾的水份是來至腸部的。而來至腸部才能更有效帶走積聚在腸部的污物。
而腸胃炎時,在求醫之前,又有否一些飲食需要注意的地方?
休息腸胃,開始時,可先以清水或是葡萄糖水。另外,一些放氣的七喜或是可樂,亦即是糖水,也是一些隨手得到的補充劑。而一些市面上的補充劑,例如一些運動飲料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每餐飲用,因為過多的電解質也會使腎臟負荷太多。所以飲料中,每三杯中有一杯含有電解質已經是足夠。這時應該「聆聽」身體,如果感覺到腸胃不能運作,真的會食欲不振,勉強進食也只會嘔吐。到真正想進食的時候,由稀的清的食物開始,粥水。中國人發明粥水真的是一樣好東西,稀粥水,然後慢慢加稠。然後,不塗牛油的多士,可以是烘多士或是配上微量果醬,麵包也是可以的。然後,少許白飯。肉類、奶類、牛油、芝士是放到最後的。瓜菜的位置是中間。但要留意是瓜菜的纖維也要幼細,可以切得細少些許,避免加重腸胃負荷。原則是慢慢向上增加,最重要是補充即時能量,糖份和水份是最重要的。
在烹調時,是否也要注意烹調方法?
也要注意,大炒是一定不可以,油也是盡量避免的。
在進食方面,可以慢慢調節就慢慢地由簡單食物複雜化直至正常。
病情危險可以幾壞?
可以是暈倒或是嚴重脫水。在香港也不常見,也不希望見到就是。當嚴重脫水時,可以暈倒。第二是,一些老人家的慢性疾病,可能是心臟支持不住,可以是心臟病。水份不足時,腎臟也會發生問題,腎臟需要保持有水,否則會壞死。在香港是好少情況是這樣,除非是環境是無人照顧之下。
知道有部份腸胃炎由細菌引起,而抗生素能否幫助病情?
大部份不能,因為直接引發腸胃炎並非細菌本身,而是細菌所產生的毒素,這些毒素源自於處理食物不當,因為毒素也是非常耐熱,並不能翻熱食物去除毒素。除非是一些特別的情況,一些情況是拖長的,醫生可能會使用一些特別抗生素。醫生很少用抗生素是因為發現用於一些腸胃炎症狀的病人時,反而會拖長細菌留於腸部的時間。因為身體會在調節。其實人的身體本身腸部是有很多健康的細菌,而生命力也較壞的細菌弱,抗生素只會殺掉好的細菌而留下壞的細菌。所以醫生是盡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除非是一些拖長的情況,例如是山門氏菌,病情嚴重至持續肚痾一個星期,甚至是痾血,這些情況就會使用抗生素,也通常已經住院。
病患的排泄物或是嘔吐物是否又會傳染?
是會的,例如較早前洛沃克病毒。在家中,病患預備飲食前也應該要清潔好雙手,否則就有機會使全家生病。
預防方面又有什麼需要留意?適逢旅行季節,去旅遊的大家一定要小心飲食,除了避免食生肉,也要視乎地區進食一些用生水處理的食物,例如是沙律。因為很多時水源是被污染的。
朱醫生分享了許多關於腸胃炎的資訊,也提醒大家在香港和外地進食時都要小心,否則會禍從口入。
講座想介紹給大家,名稱為「癌症的高發因素、探測和預防」,大家都知道癌症是全球的重要殺手,香港也不例如。講座裡會提及癌症的發病情況,如何可以偵測的,要如何進行檢查,日子在七月十二日,亦即下星期六,時間是下午二時半至四時半,在醫院管理局大樓的閣樓演講廳,報名請致電香港防癌會,三九二一三九三一,在辦公時間。也可致電健康資訊天地,二三00七七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