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一)

Herman:開始健康資訊天地,首先介紹嘉賓分別是醫管局病人教育及社區協作經理Ruby 郭麗萍小姐,早晨。另外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吳兆文醫生,早晨。
 
Ruby:早晨。
 
吳醫生:早晨,Herman。
 
Herman:剛才預告過大家都應該關注的問題便是大腸癌,大家好像會有很多疑問,但又好像不太陌生,吳醫生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嗎?
 
吳醫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最常見的癌症。目前肺癌仍是第一位,而大腸癌便是第二。如分男女來看,男士第一位是肺癌,第二位是大腸癌;女士第一位是乳癌,第二位也是大腸癌。因此,把男女合併來說,腸癌都是排在第二位。除了發病率是第二位,死亡率也是排在第二位。在2006年的數據,每年約有4000個新症。
 
Herman:患上大腸癌的人數挺嚇人的,大家聽到數字也知道要關注,我們先由淺入深,可以說說怎樣為之大腸癌嗎?
 
吳醫生: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大腸。大腸是整個消化系統最末端的部份,約一米長的管道。它分為兩部份,一部份為結腸,另一部份為直腸。直腸是肛門對上的15-18厘米。正常情況下大腸的黏膜是很滑的,但因某些原因引致直腸黏膜表面增生,形成息肉。有些息肉是絕對良性的,可以留在體內一直都不會有變化,但有少部份息肉可能會出現變化,我們稱那些息肉為線瘤,是一種特別的息肉。這些線瘤在長年累月,由於基因變化,會由一小線瘤變為中形線瘤,如再多一點基因變化形成大線瘤,最後演化為癌症。腸癌本身的性質稱為線癌。
 
Herman:要好好學習一下。
 
Ruby:剛才教授講到從息肉變化為線瘤,我們也要留意,如他日需要做檢查,我們自己也要知道。由息肉演化成惡性瘤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所以要治療是有足夠時間的。
 
吳醫生:沒有錯。由一粒很小的線瘤,一般發現時只有幾毫米,變化為癌症可以是經過10年時間。只要在10年裡做檢查,找到線瘤然後把它割除病人便不會有機會發生癌症的問題。
 
Ruby:這是很重要。
 
Herman:雖然說有10年時間,但當中或初期患病時,我們會有什麼感覺嗎?會有任何早期病徵嗎?
 
吳醫生:病徵是很視乎線瘤的位置所在,如癌症是在大腸的左方或右方,病徵是不一樣的。一般在左方較多,即肛門對上30-40厘米的範圍,是最常見的。一般會出現的病徵便是大便出血,當然有時候痔瘡也會引致大便出血的情況,所以有很多病人沒有注意的地方,以為只是痔瘡,很普遍而掉以輕心。
 
Ruby:很多病人都會自行判症,覺得痔瘡不是什麼大事,或是覺得尷尬,就不去看醫生,我看到不少這樣的病人的。
 
吳醫生:是的,沒有錯。其實痔瘡流血和大腸癌出血是有一點分別的,醫生在問症時會小心提問。痔瘡出血大部份是鮮血,病人在做清潔時在廁紙上看到;但大腸癌病人流血不一定是鮮血,有時會是瘀血、血塊。另外,痔瘡的血通常是依附在大便表面;大腸癌則會是混合在大便中。除了流血,大腸癌病人也會出現其他病徵,如大便習慣改變,如本來一天一次,突然變為數天一次,因為腫瘤可能令腸道閉塞,大便次數減少。病人可能會出現便意不退的感覺,尤其是直腸癌因為直腸內長期有一個腫癌擠壓着,令他一直都會有便意。有些病人的大便會有黏液,這是左邊大腸癌常的病徵。當腸癌生長在右邊,會比較少出現這些病徵。一般左邊的大腸癌會較容易發生,因為病人會有病徵,右邊大腸癌沒有什麼特別的病徵,病人可能只是感到這一陣子有點累。最主要原因是腫瘤流血的情況不像左邊那樣容易察覺,而是慢慢一點一點滲血。或是出現貧血、一點腹痛,但都是不明顯的病徵。當然有些病人是完全沒有病徵的,很讓人害怕。
 
Ruby:其實不少病人到了去看醫生時已經出現貧血狀況,一般會到什麼地步?



吳醫生:正常成年男士的血色素是13-14度,但我看過一些病人跌到只有3-4度。當然這是慢性長時間導致的,如突然失去那麼多的血,是會出現休克甚至死亡。通常病人血色素跌到那麼低的情況下,他會很容易感到疲倦,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別人可看到病人的面色是青色的,沒有血色。病人會很容易累、走幾步路就氣喘、沒有精神工作、心跳較快、頭暈。
 
Ruby:腸道是很長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產生惡性變化,這是令我們更擔心的。其實結腸和直腸加起來有多長呢?
 
吳醫生:差不多1米長,即肛門對上1米是整段大腸。肛門對上15厘米是直腸,直腸對上便是結腸。
 
Ruby:剛才教授講左邊右邊的情況聽眾可能不容易明白,所以與肛門距離愈遠的地方較難發現症狀,大意是這樣。
 
Herman:剛才聽到病徵後有點害怕,那怎麼可以免除病徵的出現,我們便要知道成因。
 
吳醫生:進食太多高脂低纖多肉的飲食。
 
Ruby:各位聽眾可能會覺得我們經常講這些很煩,每個病都是說這些,為什麼呢?
 
吳醫生:老生常談是對的,大部份癌症都是後天環境因素影響,或一些先天基因變化而引起。後天環境影響最主要就是大家的飲食習慣,這是一個事實。在研究也指出低纖維、高脂肪、少菜的飲食是會較容易患上腸癌。
 
Ruby:這從病理和消化的角度是可以解釋的,是嗎?
 
吳醫生:首先,低纖維的話,病人的大便蠕動沒那麼快,或積聚在腸中。
 
Ruby:即較多便秘。
 
吳醫生:有時候,大便內有毒素會分泌出來,都會刺激腸臟細胞的變異。高脂肪、油炸的食物含有致癌物質,所以可以引致大腸癌。其實不只是大腸癌,乳癌和其他癌症都與飲食有關。除了飲食外,還有很多其他生活習慣會令病人易患癌,如吸煙喝酒這些是每個醫生都講的。如針對腸癌會有較特別的成因,如先天因素方面,有些病人有特定的家族歷史,如家族中有很多家人遺傳大腸息肉病,甚至是遺傳的大腸癌。這些病人會比一般市民患上大腸癌的機會高佷多。另外有些病人患有長期腸病,如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結腸炎等,香港較少聽到這些病,但在外國是很普遍的。慢性結腸炎病人的腸臟也較易出現變異而生長出癌症。
 
Ruby:如有家族歷史的人士患癌機會會高成怎麼樣呢?
 
吳醫生:二分之一機會。
 
Ruby:下﹗我很想教授講出來,所以如家族有這些病就要更小心。
 
吳醫生:不用太擔心,那些是特定的家族性遺傳的腸癌,是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傳到下一代。
 
Herman:即不是有家人患病,如媽媽有這個病,她生的小孩就會變成有遺傳。
 
吳醫生:這真的要看是不是我剛才講的特定家族性遺傳的息肉病或腸癌。因為是有特定的基因,是媽媽生小孩時有二分一機會會傳到小孩身上。但有些病人可能舅父、姨姨都患有大腸癌,但卻不是遺傳,可能是習慣的問題。如大家在同一個環境長大、飲食習慣相同,也是有可能的。
 
Herman:那年齡方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年輕人開始要注意,還是年紀大的人士會更敏感?
 
吳醫生:這要看全世界的流行病學研究,50歲就是那條界線,在50歲前發病率是很低的,無論全世界或在香港是。除非是家族性遺傳的腸癌,那些在20多至30歲就已經有可能發病。但正常情況是50歲以上我們才看到發病率慢慢飆升,因此50歲是交界。
 
Herman:但發病率不代表不存在,即可能我一早就患病。
 
吳醫生:即你發現患病、被診斷出患病。50歲以上要開始特別注意。
 
Herman:定期檢查可以是防備的措施嗎?
 
吳醫生:我們建議在50歲以上才做定期檢查,當然是指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如一出現我們剛才所說的任何症狀,任何年齡的人士都要立刻求診。即使自己是醫生也不可那麼掉以輕心,也不要以為是痔瘡就覺得不用看醫生。檢查的目的是看病人的大腸會否有機會出現問題,有很多方法可以檢查到的,這我們可遲些再討論。
 
Ruby:下一集我們再詳細講解怎樣做檢查。
 
Herman:一般來說病人對於這個病會有什麼共同疑問呢?
 
吳醫生:最常問的是究竟我是長痔瘡還是其他病呢?有些病人會自我安慰,認為是痔瘡而已,不用看醫生。坦白說,有時候我們醫生也判斷不了。的而且確,大腸癌的症狀可以跟痔瘡完全一樣,純粹靠問症,醫生也不一定能判斷出來。所以一有症狀和懷疑時,我們應該做一些檢查希望可診斷出,或發現是息肉還是腸癌。
 
Ruby:那病人來到找你們,一般會有什麼檢查要做的呢?
 
吳醫生:病人來到門診,最重要的是問症,有很多症狀在問症的過程中也問得出來。當然不只是出血,還有其他症狀,以及他本身屬不屬於高危病人。如有沒有家人曾患過腸癌、自己本身是否曾患息肉病、曾患過結腸炎等。在問症的過程中,醫生可以大約計算出,我們有時也會為病人做一個簡單身體檢查,如摸一下肚子會否有明顯腫塊,或做在門診也做到的簡單肛探,有時已經可以摸到明顯的腫塊。
 
Ruby: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對於肛探檢查很怕。
 
Herman:很抗拒。
 
Ruby:是的,很抗拒。因此很怕去見醫生。
 
吳醫生:有人可能怕尷尬,其實只是一個簡單檢查,基本上不會感到疼痛,可能只需要10秒鐘便可以做到。
 
Ruby:可以幫到很多。
 
吳醫生:有10-15%的直腸癌是由肛探檢查已經可以確診,最起碼可以早點知道是否真的患病。如果是已經摸到腫瘤,我們安排做檢查的進度會快很多。
 
Ruby:對的。
 
吳醫生:如在身體檢查後,如我們會安排病人做大腸內窺鏡,因為這個內窺鏡檢查是「金標準」的,是最準確的方法。它是一條很軟的管道,前端附有鏡頭,連接到電視上,從肛門放進去可以看到整條大腸的黏膜有沒有問題。如果沒事就最好,但若有些地方可能發炎了,我們可以經內窺鏡取出一些組織去化驗;如發現有息肉,我們可以伸一些儀器進去一併割除。這個腸鏡是診斷和治療的程序,腸癌一般都是靠這個方法去診斷。腸癌是我們從鏡頭看到有腫瘤,就可以取一點組織去化驗,給病理科醫生去判斷是否真的患上腸癌。
 
Ruby:「金標準」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檢查,教授剛才講需要用管道和夾子等。我聽到很多朋友或病人對於大腸鏡感到很害怕,第一是做大腸鏡前有一番準備功夫,感到有些不適,這個我們一會再談。我想教授形容一下那條管道有多大?第二說到夾子,大家也都很怕,我們可以再形容多點嗎?
 
吳醫生:腸鏡是一條軟鏡,整條腸鏡約1.3米長,很幼細的膠管。
 
Ruby:有多粗?
 
吳醫生:手指那麼粗。我的經驗是大部份病人都不會覺得檢查很辛苦的,因為我們會用一點藥物使病人鬆弛,很多病人都感覺不到已經完成檢查,所以其實不用怕。反而最不舒服是預備過程,不用什麼都不吃,但應吃流質低纖維的食物,因為做腸鏡前需要清洗腸道。做腸鏡前幾天病人需要吃清淡食物,做檢查前我們會給瀉水病人喝,讓病人瀉清腸道。
 
Ruby:有些病人自欺欺人的,不想肚子餓,醫生又叫病人喝清湯,真的很辛苦。但如腸道不完全清,醫生放了腸鏡進去會看到什麼呢?不用我講了吧!完全沒有意思的!
 
吳醫生:腸鏡是最準確的,但其中一個要考慮的是腸道是否完全乾淨,如腸道裡全是大便,即使腸鏡有多準確,醫生都看不到的。
 
Ruby: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吳醫生:沒有錯,一定要吃得清淡,以及跟着指定喝瀉藥,把腸道完全清潔才可。
 
Herman:要多少天前準備呢?
 
吳醫生:一般建議做檢查前兩至三天開始吃清淡一點,吃的清淡的原因是讓病人在清腸的過程中沒有那麼辛苦,如吃很太雜,在清腸時會很辛苦的。整條腸道都是糞便時,清洗會很辛苦,所以吃得清淡點,腸道沒那麼多糞便。我們開的瀉水一般是做檢查前一天喝,吃得清淡就會瀉得沒那麼辛苦。
 
Herman:比較快完成。
 
吳醫生:沒有錯,怎樣為之完成呢?是病人最終瀉出來的東西像清水一樣。如還有一些像黃泥水的就是還不乾淨,會浪費了檢查。
 
Ruby:自己辛苦了,但原來做得不完善。
 
吳醫生:是的。
 
Ruby:我聽到很多病人說不喝完所有瀉水行不行,其實是自欺欺人的。
 
吳醫生:其實要病人照腸鏡是因為醫生想看看腸內有沒有息肉或其他問題,如果不合作的話就浪費了自己、醫生和其他病人的時間。如病人不合作,不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醫生根本做不了檢查,那還不如幫助別的病人。
 
Ruby:其實只是病人的一番掛慮。
 
吳醫生:還有我跟你說沒事你也不會信,我只可說我看到的方沒有事,但看不到的地方就不知道了,跟沒有做腸鏡是沒區別的。
 
Ruby:還有其他簡單一點的檢查嗎?如驗大便等。
 
吳醫生:除了腸鏡以外,還有其他照大腸的方法,如造影,在肛門灌一些藥水進去照X光;也有其他電腦掃描的造像,但那些全都只有看報告,即看到有地方有息肉或腫塊,最終還是要做腸鏡。
 
Ruby:取組織去化驗,知道是什麼細胞。
 
吳醫生:沒有錯。
 
Herman:今天先做一個引旨,請了吳教授跟我們講了關於大腸癌的基本知識,還有到底怎樣做手術或術後康復情況,我們就留待下一次有機會再談。如大家對以上資料有任何疑問,可以到網站 healthinfoworld.org 就可以找到更多資料。今天謝謝兩位,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