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糖尿病 (一)

Herman:12月5日8点30分过后有健康信息天地,请来两位朋友包括医管局基层健康服务经理郭丽萍小姐Ruby,Ruby早晨。
 
RUBY:早晨。
 
Herman:另外有医管局韦尔斯亲王医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顾问医生苏颖仪医生,苏医生你好。
 
苏医生:你好。
 
Herman:你好,我们继续上两星期有关糖尿病的话题。苏医生可以先跟我们回顾一下上次我们讲的一些内容吗?



苏医生:其实上次我们讲了糖尿病到底是什么、什么人士是患上糖尿病的高危人士、怎样诊治糖尿病。今次我们会深入介绍如果患上糖尿病后有什么需要留意和要做的。



Ruby:我记得上一次我们有讲到糖尿病人的小便可能会是甜的,但最重要的诊断是要到诊所看医生,经过医生抽血检验确诊。千万不要畏疾忌医,一感觉到或怀疑自己患病时,就要去找医生做检查。因为在临界在线的人士也有很多,不要太骄傲,自己要小心注意。这次我们会集中讲治疗的部份。听说糖尿病人士需要戒口的,是吗?
 
苏医生:Ruby讲得很对,刚才还有一句更好的是糖尿病人应积极面对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其实可在几方面一起进行,留意食物方面当然很重要。一个患有糖尿病的
病人因为血糖高,所以饮食方面是有一些要留意的地方,每个病人要注意的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如要很清楚饮食控制的话就要跟营养师从长计议。一般来说,糖尿病人需要留意的是少吃多餐,如以一个体重50公斤 (即约110磅),平时有些运动的病人,除了一日三餐外,每餐中间还会有一些小吃,希望减少血糖低的情况。在饮食方面,与刚才一样一个体重50公斤、有运动的病人,他每天约需要1500卡路里,而一半的卡路里是由碳水化合物而来,我们可以按这个理论来分配病人的三餐。
 
Ruby:我希望苏医生多解释一下刚才讲少食多餐的说法,因为很多病友都会讲医生是老生常谈,什么病都叫我少吃多餐,为什么呢?在糖尿病来讲,就是与平衡血糖有关的,是吗?
 
苏医生:是的,一会儿我们会再说药物方面也要留意,因为一个糖尿病人,无论是打胰岛素或吃了降血糖药,都可能会有血糖低的风险。但我们也不想病人的血糖升至太高,因此每天病人需要平均分配热量的摄取,不可一时过多,一时过少。
 
Ruby:血中的糖份时高时低便会影响身体状况。另外不少病友会有点迷网,是不是不能吃甜的食物呢?或者糖尿病不能吃饭呢?刚才苏医生有讲到碳水化合物,即粥粉面饭、饼干等都是碳水化合物,我们要小心控制吃量,营养师会跟我们解释的。
 
苏医生:因为每个病人的需要都不一样,刚才我提的例子是一个50公斤有运动的病人需要摄取1500卡路里,但如一个运动量较大或运动员,又或体力劳动的病人的摄取量也会不同。一个文职的病人,整天坐在办公室,所需要的卡路里也不一样。体重不同,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如真的需要一个餐单的话,就要找营养师商量订制。一些基本的规矩像少吃多餐等,我们医生会提醒病人的。
 
Ruby:不要忘记不是不可吃碳水化合物,而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控制。刚才苏医生讲的是一天中所摄取的卡路里占一半是从碳水化合物中吸收。
 
苏医生:大家不要像有些病人所想因为有糖尿病便不要吃糖,甚至是任何碳水化合物都不吃,希望借此控制血糖。
 
Ruby:这是不正确的,大家也不要忘记有些蔬菜如南瓜、薯仔,或是其他水果都是有糖份的,所以病人真的要自己认识及调节自己每一天吃的食物,很多病人都很厉害的。
 
苏医生:对呀,另外还有些知识希望病人可以留意,就是除了少吃碳水化合物,即少吃点饭就可以让血糖低一点,但却忘记了尤其是外出用膳的餸汁或脂肪等也会是一个问题。就像上次说肥胖人士本来就是高危人士,如再吃高脂肪、煎炸又或高胆固醇的食物其实也会影响到。又例如外出用膳时很多人也没留意有餸汁如咖喱汁会含有高椰油,也会影响脂肪的摄取。
 
Ruby:苏医生,饮酒又有什么建议呢?
 
苏医生:一般来说,糖尿病人不需要完全戒酒的,但一定要注意份量。一位男士每日可饮用两份酒精,而一份约等于一罐啤酒或一杯普通的红酒。不是说一杯倒满的红酒,而是一杯餐酒的份量或是在餐厅点一份烈酒的份量。
 
Ruby:酒的热量很高,所以真的要注意每天的摄取量。
 
Herman:我想问苏医生少吃多餐的优点在哪呢?
 
苏医生:少吃多餐可以保持血糖的平衡,血糖浮动的幅度会较稳定,最主要是这个原因。还有不少病人无论是打针或吃降糖药,药物已在身体里面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如十多个小时都不吃东西,其实有机会导致血糖低的情况。因此我们希望糖尿病病人可以保持血糖水平平均,所以不应暴饮暴食。
 
Ruby:何况这个原则是希望病人长期采用的生活习惯,血糖高低除了一时间的影响外,长远对身体也会有影响。
 
苏医生:对呀,上次也讲过糖尿病最大的问题是它所引起的并发症,所以我们希望病人保持血糖平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防止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Ruby:是的,保护各个器官。服食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对吗?
 
苏医生:除了配合运动和饮食治疗外,药物对很多病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病人第一反应就是「不打针可以吗?」。对不同病人来说,治疗的方法也会有不一样,现时大部份病人也是需要服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有很多不同种类,所以很难在这一次把所有药物都跟大家分享。每个病人服用的口服药物成份可能都会有些不同。
 
Herman:功效有不同吗?
 
苏医生:功效会有不同的。暂时在港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已有超过四至五种类型,我们也预计未来几年也会有新的口服降糖药产生。有些口服降糖药是用于减慢肠胃对血糖的吸收、有些口服降糖药最主要是希望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有些口服降糖药最主要的作用是减少肝脏制造葡萄糖或希望增加肌肉、肝脏或其他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希望使胰岛素的作用可以发挥得好一点。这些不同的药物与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配合,导致的副作用也会有所不同。除了口服药物,现时最少有两种注射药物,其中一种是很多病人都熟悉的胰岛素注射。过去很多病人问不打针可以吗,最主要是因为现时还没找到注射以外的方法而我们的身体是可以吸收的。以前有些病人试过吸入式胰岛素,就像哮喘药那样。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这样有机会影响其他器官,如肺功能等,所以最后发觉吸入式胰岛素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当然现在医学界仍致力研究口服的胰岛素,但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研究,所以暂时来说胰岛素只有注射的方法。然后还有一些比较新的肠促胰岛素针剂,是一种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的药物,但这种药物也是需要注射的。无论口服或注射药物也需要配合病人的体质和情况再决定哪一类药物才适合。
 
Ruby:很多用胰岛素注射的病人很厉害的,无论是技术上,自己照顾自己打针;有些还懂得自行调节份量。
 
Herman:不是固定的吗?
 
Ruby:也是要配合饮食、运动、血糖度数,加上自己每天量度血糖度数,病人的参与性是很高的。但在吃药方面,有些病人特别是长者,吃药时间配合很不是很好,血糖控制方面就差了一点。苏医生你应该也很有经验吧。
 
苏医生:对的,Ruby。你刚才讲过我们有一部份的病人在糖尿病的照顾方面,除了吃药打针外,饮食的配合是很重要的。有些药物正如刚才所说是希望减少或减慢血糖吸收,理论上是和食物同时进食功效发挥得最好的。如是用于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则是在餐前服用血糖的配合则会较好的效果。如是希望促进胰岛素功效的药物,理论上是餐后服用较好。
 
Ruby:关键只是在很少时间中?
 
苏医生:半个小时前后左右,无论是病人或医护人士有时也会感到很混乱,如一个需要服用两至三种药物的病人,有些是餐前服用、有些在餐中一起服用、有些则餐后服用,有时真的会出现问题,所以无论医护人员或病人都要对药物有认识和互相沟通。
 
Ruby:病人来说是每天自己处理药物,健康在自己手中,所以留意药袋上的药物标签,编排好服用药物的时间,一次性把用药时间排好,以后就比较轻松。
 
苏医生: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是很重要的。
 
Herman:但如果真的不小心服用药物份量多了,会用危险吗?不是很多,例如一倍。
 
苏医生:最严重我们当然是担心有血糖低的情况,但有机会药物会令病人有肠胃不适的情况。例如病人刚开始服用某种药物时由半粒开始服用,但病人服用了一粒,那时药物有可能令病人出现肠胃不适、反胃的情况,所以我们希望病人听清楚医生指示,小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Ruby:我们今集会讲并发症,吓吓人的,苏医生,是吗?
 
苏医生:也不是吓人的,真的很需要病人很了解为什么他要做这么多事。如又要监察血糖、依时服用药物、戒口、纪录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定时定量等。这些为什么那么重要就是因为糖尿病,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也可引致急性并发症,如药物与用餐时间配合得不好,会出现血糖低的情况。病人可能出现冒冷汗、肚饿、心跳、手震,甚至眼花的情况,一般吃一点糖或是喝三分之一罐汽水,当然我们不太建议喝汽水,通常征状便可以舒缓。
 
Ruby:因为那些是葡萄糖,很快可以被吸收到血液中,提升血糖,对吗?
 
苏医生:是的,同时要加一点饼干。
 
Ruby:有点碳水化合物吗?
 
苏医生:对的,因为糖水只能维持一段段时间,如真的有血糖低的情况就要吃一些碳水化合物希望让血糖稳定一段时间。
 
Ruby:有没有哪些时间特别多或容易发生血糖低的情况?
 
苏医生:刚才讲到的有食物和药物的份量控制得不好,或有些病人感冒胃口不好,吃得比较少,或有些老人身体如肾脏等各方面开始有问题,理论上这些都是较高风险出现血糖低的情况。
 
Ruby:病人要清楚认识血糖低的征状,一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就要留意了。
 
苏医生:当然也有机会血糖突然升得很高。
 
Ruby:是更危险吗?
 
苏医生:两样都会有危险,但急性血糖高当然很危险。如果病人血糖高不只是笃手指度数有10这样,是病人已经出现呼吸急促、甚至口渴到病人开始神智不清醒的情况,这些是要立刻见医生的。
 
Ruby:即如出现这些情况就要立刻...
 
苏医生:你的医生甚至是急症室,需要立刻处理这个情况。当然大部份病人最担心的就是慢性并发症。上次曾说过糖尿病是糖水浸了你整个身体,包括血管,理论上整个身体都可以出现不同的并发症。最简单来说,一些大血管的并发症如脑中风、心脏病发这些都是我们担心会出现的情况。在医管局中我们也有一些数据如心脏病发、急性冠心病入院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糖尿病病患者。糖尿病慢慢已成为心脏病,这个香港主要杀手的高危因素,心脏病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中风来说,糖尿病和血压高也是主要的高危因素。在中风的病患中,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士是糖尿病患者,可以想象的是血管长期被高血糖浸坏,会导致出血,脑闭塞的情况。
 
Herman:这些情况令人非常担心的,因此讲出来令大家注意一下。
 
Ruby:肾脏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苏医生:肾病其实在亚洲来说,糖尿病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现时约有四成需要洗肾的病人是糖尿病人,另外香港不幸失明的病人,有200名是因为糖尿上眼而令眼血管出血而失明的。除了心脏病、中风、失明、肾衰竭等都是糖尿病很重要的并发症。
 
Ruby:苏医生讲的数字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就是不可轻视。因为很多人会有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太高机会患病,但从调查科研中也知道了机会率是很高的,大家真的不可以轻视。
 
苏医生:虽然这些数字佷吓人,但也有一些很鼓舞的数字,只要把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好,可以减仅出现并发症达三分之一至一半机会。病人很需要自我管理。
 
Ruby:是否有些特别的方法可以知道病人在过去两三个月控制血糖的效果的呢,苏医生?
 
苏医生:血糖是很重要的指标,我们有一个叫「糖化红血素」的国际指数,显示过去两三个月内病人的平均血糖控制的情况。我们知道有时病人会在覆诊前两三天才笃手指及戒口,希望在这几天血糖水平保持良好,但其实不是这么容易可以骗到我们,因为这个指数可以容易看到过去这两三个月的平均分是怎样。
 
Herman:我们要留意身体,多做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情况就最好。今天很感谢苏医生跟我们讲解了糖尿病,想知 多一些的可以到智友站smartpatient.org.hk。现在天气凉,大家要多穿衣服,以及在过年、圣诞节前做好身体检查。记住我们才所讲的饮食习惯就好了,谢谢两位。再见。